前言
癌症,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疾病,也许是日益加大的生活压力,也许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总之,癌症被提及的频率已经越来越多。而好消息是,癌症已经从绝症变成了慢性病,与之前人们口中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一起进入了慢性病的范畴。所以,作为癌症患者的家属,需要的不仅仅是病床前的陪伴,更多的是全面的去掌握这个疾病的过程,也只有这样能够很好的陪伴病人,支持病人的治疗和生活。
本文仅以肺癌为例,简述如何做,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度过每一次的疾病和心里波动时期。
一、确诊
医学诊断
1、体检发现——复查CT——妥善保存
肺癌的发现并不典型,正与其他疾病近年来的不典型症状一样(如糖尿病的三多一少,肺结核的午后低热等等),越来越难因为咳嗽或者痰中带血,而被发现。反而更多的是通过体检,发现片子中的阴影,这样医院会通知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进而进行CT检查,来确诊。所以首先确诊期间的第一次CT片一定要到比较高等级的医院去做,一旦体检要求病人复查,建议到当地的三甲医院(三级甲等医院)进行CT检查,(如果需要或者医生建议,也可以进一步进行加强CT的检查)。并且一定要存留影像资料,如果是住院病人,请记住出院时借出后妥善保管,这种影像资料,日后是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份的,而这份资料的对比价值是非常大的,包括手术后的对比,都有很大的参照价值。
2、咳嗽发现——诊断性治疗——发展后确诊——留存影像
第二类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可能有肺结核病史,或者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因咳嗽入院治疗,但是肺部影像不典型,或者当时医生认为不足以诊断,这样就要进行诊断性治疗。治疗观察一两个月之后,在进行对比。看病灶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比如炎症有没有吸收,病灶周围血管有没有变化等等。
关于诊断性治疗,可能很多人是有误会的。认为你看,我明明是肺结核,非要给我用消炎药,然后再给我用结核药,首先,这种治疗在临床上是允许的,也有一些癌症是经由结核来变异的,甚至有的人肺部情况比较复杂的,要先进行抗炎处理,调整肺部整体的情况。换句话说,肺部感染,肺结核,肺癌,并不相互排斥,而诊断性治疗,就是在覆盖这些治疗之后,找到主要问题。(因为我是非医学专业,只能把自己的理解写在这里,如果不对,欢迎专业医生指正)
这样的情况,患者家属,一定要妥善保管观察期前后两张片子,而且,我的建议是,第一,不要在乎钱,而放弃去大医院拍质量好的片子,因为质量好的片子在医生阅片的时候有非常大的帮助;第二,不要纠结做CT会让患者吃线,这点放射性,你放心,不会对病人的健康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3、穿刺发现——病理确诊
肺穿刺,比影像学要更加的准确高效。虽然它的特异性很好,但是敏感性不好。就是说,能够确认是结核菌或者癌细胞,但是却不保证没有穿刺出来的部分是否还有漏检的情况。所以权衡下来,没有人会上来就做穿刺。因为这种小手术也是有一定危险的,很少会作为首选,但如果是长期耐药的情况,诊断不明的情况,肺穿刺的菌群培养还是非常必要而且有效的。可以直接对耐药菌群进行识别,然后采用针对性好的药物来控制病灶。
补充:
关于影像学近年来的几种倾向
1、小于5mm的磨玻璃影不作为诊断依据,不足以诊断;
2、3-5mm的环状影,多怀疑腺癌,尤其多见于男性肺腺癌;
3、磨玻璃影关注周围血管情况,肿瘤细胞一般需要血液供给
告知病情
首先,医生会跟家属单独沟通
此时家属要做的是两件事,认知并接受。
认知,在于对这个疾病有一个把握,首先知道,这是个慢性病,而非绝症。心理上家属首先不要恐惧,不要排斥,而是接受。家属要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依靠的不是路边算命的大仙,不是各种补药。要信任医生,明确知道在这个疾病面前,医生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了。不管是病痛,不管是抉择,医生都会首先清楚之后,对你有一个妥善全面的阐述,由你来选择下一步应该该怎么做。不要站到医生的对立面,如果你不够相信你的医生,那么请换以为你可以信任的,选择好你的战友,不要在疾病面前多一位敌人。如果在疾病面前,你和你的医生彼此戒备,那么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心神与真正的疾病战斗。
其次,家属与患者的沟通
此时,要分两种情况。
如果患者的性格比较豁达和年龄尚且不到老年,我的建议是给患者足够的知识储备之后,再告诉患者本人确切的诊断。比如,患者可能会需要安排一些事情,需要改变一些日常的生活情况,这样对日后治疗上面的配合也比较有利。
如果患者年纪偏大,观念比较陈旧,一时之间很难更改,建议家属做好准备,不要告知。尽量也不要带着患者到肿瘤医院会诊,需要会诊只需要拿着片子和相关检查报告就足矣了。不要带着病人来回奔波。但是如果需要患者配合手术或者放化疗,这种告知是不得不面对的事情,那么就尽量避重就轻,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以上是关于确诊阶段需要做的事情,下一篇我们将分享治疗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