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其实是狗13,狗和13岁的女孩。影名不仅把两个主人公摆出来了,还颇有意味的暗示着某种充满无奈的脏话。不过看完这部影片,的确会压抑得让人想发出这句怒吼。
网友说,看不懂《狗十三》的人都是幸福的人。但我觉得,长大的孩子没人会看不懂这部影片。因为它实在太真实了。它就像你像我像他,像每一个在中国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的缩影。这部电影的剧本出自一名80后女孩,剧本写的大多是她的亲身经历。故事也的确平平凡凡,以一个13岁的女孩丢了一只心爱的狗为冲突,展现中国青少年的青春和成长经历。没有什么引起血腥的不适镜头,却真实得让人不适。
李玩,一个有点古灵精怪小任性的女孩,她13岁,喜欢物理,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喜欢对着窗外自言自语,喜欢把面挑得高高的再吃,也喜欢爸爸送给自己的狗,爱因斯坦。她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幼稚又任性。可是没人可以一直幼稚下去,我们必须变得懂事。李玩的狗丢了。大人们买了一双轮滑鞋哄她,她还是不依不挠,冲出去找爱因斯坦,还推倒了爷爷。后妈又想了一个办法,买了一条和爱因斯坦极为相似的狗来哄李玩。可是李玩发现了,她还是不高兴,她说,这不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丢了咱们可以找,实在找不着就算了,可这不是爱因斯坦。大人们生气了,他们说,这就是爱因斯坦,她不能再闹了。她被爷爷所震慑了,第一次假装妥协。
当事情发生了,大人们没有积极的解决它,去寻找真正的爱因斯坦,而是用其他的东西来代替,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这伤害了李玩的信任和纯真。当一家人和和美美围在一桌吃饭的时候,后妈还笑着说,爱因斯坦都出去那么多天,该饿坏了的时候。我只感觉到恶心,那种成人世界的虚伪,这简直是现实版的皇帝的新装,没有人教导孩子诚实,他们只希望你懂事。
这种懂事,李玩还做不到。她讨厌这只叫爱因斯坦的第二只狗,她依然发着脾气,甚至去酒吧喝酒。她拿着酒瓶回家,却在家门口遇到暴怒的爸爸。这也引出了本片最真实也最让人揪心的家暴片段。爸爸不顾李玩的哭泣和手上的伤口打了李玩。这场家暴中,爸爸生气的说着李玩的不懂事。而在打骂以后,他又抱着李玩,心疼的哽咽了,温柔的让李玩以后要学着懂事。他爱李玩,但他用着自己粗暴又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这像极了我们的"爸爸"。
李玩变得懂事了。她安安静静的坐在饭桌吃饭,不再胡闹,接受了爱因斯坦,连拖后腿的英语成绩也得到了年级第一的高分。爸爸许诺带她去天文馆,她很期待。可是那天的饭局却迟迟没有结束。不许她喝酒的爸爸为了自己的生意,在酒桌上让她给合作方敬酒。提起这个合作方也是让人发笑,满口的喜欢文化知识,却对李玩说《时间简史》都是小孩子看的玩意儿。可是一桌子的人还是对他阿谀奉承。李玩最终实在忍不住了,独自离席,跑去了天文展览会。可是随着灯光一盏一盏的熄灭,天文展览会结束了。她期待了那么久的展览,还是没有看到。小孩子的事情远没有大人自己的事情重要,就算答应了,做不到也不会对你道歉。因为那是小孩子看的玩意儿。
李玩的后妈生了一个男孩,爷爷说这次是男孩,可不能随便取名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么一句话就揭开了。李玩的弟弟才3岁,无法无天,用棍子打破了奶奶的头都不用道歉。他还拿棍子打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狂不止。后妈提出把爱因斯坦送走。李玩温柔又试探的抚摸着爱因斯坦,轻声安慰,别害怕,就好像安慰在这个家里已经不重要的自己一样。可是爱因斯坦还是被爸爸送到了流浪狗收容所,李玩哭着哀求爸爸都无济于事。实在是太无助了,李玩可能觉得自己和爱因斯坦同病相怜吧,没有自己的自由和话语权,做的事情必须让大人们满意。李玩得了物理竞赛一等奖,提出要去看爱因斯坦。可是爱因斯坦已经在流浪狗收容所饿死了。在庆祝她保送的饭局上,李玩吃下了那块特意为她点的狗肉,也咽下了她的纯真,变成一个完全懂事的孩子。
电影的最后,李玩的弟弟在滑冰场上一次一次的摔跤,教练不顾他的哭喊,让他站起来。场外的大人们也都盼着这些孩子可以练好滑冰,谁会在意孩子的感受呢。李玩看着弟弟,就好像看到下一个自己。被抹杀掉个性,纯真,爱心,变得虚伪圆滑,按照大人们的想法来"扮演"懂事的自己。这就是长大吗?
在中国式教育下,孩子不能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爱好,要以家长的"懂事"为标准来活着。在推崇懂事的教育中长大,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原生家庭的罪,并且无意识的传承着,剥夺着自由的意志。
看不懂《狗十三》的人是幸福的,看不懂的人又有几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