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有学生留私信:老师,我很喜欢写作,为什么总写不好?写作到底有没有诀窍?
这是写作班上的学生们最普遍关心的问题。他们有创作热情,有冲动,也有相当程度的素材积累,他们并不纠结于“无话可说”,他们需要解决的关键症结就在于“怎样才能写得更好?”
汉语里的“语文”这个词早就已经孜孜不倦地提醒过了,“语”不是“文”,“语”不等于“文”,“语”到“文”有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叫做“写作”。在写作时,你的时间是有限的,你的心却是自由的、释放的,你的心手相连,整个人都在做一件事——抒发自己。至于别人是否能读到、读了是否叫好,这本来是和“写作”本身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情。然而,“写作”,同时也是一种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除了写日记以外,我们写出来总希望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们希望写得”更好“,根本上是希望准确地表达了自己,否则继续写下去就没了意义。
那么,怎么样能写得更好呢?如这个学生的提问:究竟有没有“诀窍”?
所谓“诀窍”,指的是做某一件事情“关键性的好办法”,这个词本身,并不蕴含“快捷”或者“超车”的意味。不论做什么,“勤学苦练”是唯一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好方法。“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铁律。可是,如果你手中握着的是木棒、竹棒、玻璃棒或其他的任何一种棒,则不论平日里怎么“磨”,都不可能最终交出那一根“针”。
换言之,关于有没有“诀窍”的答案,实际上是如何勤学,又如何苦练,如何在平时练与学的过程当中打造出一根“铁杵”,又如何去细磨的问题。当某些特定的人事物激发出我们的创作灵感,使我们下笔如有千言,滔滔不绝,是一件幸福而畅快的事。可是表达完了之后,这些文字到底算不算一根“铁杵”了呢?衡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标准,其实首先看的还不是读者——你写下来的东西还没抵达读者呢——而是你自己。你得先过了自己这一关。如果一篇文章完成之后,你觉得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了,说到位了,那这根“铁杵”就成立了。总感觉没写好,并非“读书不够多、观察生活不仔细”那么简单。
在我看来,写作操练,首先是一种思维的训练,然后才是文字的训练。灌输修辞方法、在我们能够做到文字本身的灵动性,优美性之前,首先要做到准确,让你的文字呈现一个活生生的你,真心实意。强调记诵范文、空泛地谈论谋篇布局没有用,还要从训练解题的构思逻辑,强化行文技能入手。“吸收和消化”从精读名篇而来,“呈现和提高”由深入审题和精准修改而来,步骤清晰,循序渐进。那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字做不到这个地步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把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了。要怎么磨?磨多久?磨到什么地步?不仅是一个技术活儿,更是一件体力活儿:先坐下来,冥思苦想,把你想要写的先写了出来再说。
散文的结构并不需要多复杂。把握住时间或空间的顺序、倒序的基本思路,几乎可以解决谋篇布局的绝大部分问题。重点在于:
1)学会展开内容。长时间呆坐在电脑前,满肚子的货,就是难产,什么也写不出来,——这幅画面是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们需要框架。一个相对稳定的,思维的逻辑框架,让我们能够用文字把日常积累的素材,把想要说的“话语”,比较顺利地转换成“文章”。
2)形成语言表达的“个性”。不说大话,不刻意追求”思想高度”,以材料讲述的真实性,讲述方式的真诚态度,构成“个性”的基础,然后才能谈到如何“润色”文字。
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先写下来,是“写好”的必要前提。如果你总强调你很忙,你没有时间写,或者你写出来了不愿意花时间慢慢磨——那说什么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