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由于知识总量是有限,人们参考的信息也就是一些经典著作,同时个人的观点能发表出来更是凤毛麟角了。然而在现代,我们每一个人除了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知识的制造者”,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获得的信息不再系统化,而是越来越越碎片化,这便诞生了一门学科,叫“知识管理”。对于知识管理,大咖萧秋水老师在喜马拉雅上开了付费课程,上线18天,收入分分钟打破你的“年收入”。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如何让获取的信息系统化,形成自己的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用印象笔记之前,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来建立,那是个包括知识管理、工作管理和生活管理的完整的系统,可能我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用到TA,但当我需要的时候,TA能高效便捷地被利用起来。所以我一直在试用各种软件,在对比使用中,我应该从自身需求来考虑,而不是从软件本身。经过思考,我发现自己的需求有以下几点:
1、可以随时记录的
2、可以随时抓取素材
3、可以随时检索我需要的任何内容,不管是网上的还是笔记里的
从这3点出发,初步锁定了印象笔记款软件,然后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李参老师的这本《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这本书,一本印象笔记的“使用说明书”
那么印象笔记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管理呢?
1、需要建立一个Inbox(收集箱):这个收集箱用来收集你的灵感和临时的信息,不论你是从哪里获得的信息都可以放入这个Inbox里面。印象笔记提供了多种汇总信息的方式:微博的内容你可以@我的印象笔记;微信的内容可以绑定我的印象笔记,然后发送到印象笔记里;网页的内容可以通过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可以保存网页上的任何信息;日常的记录都是可以保存在inbox里,包括拍照、录音、上传附件等等。
2、为关注的领域建立笔记本,再加工。印象笔记的标签功能可以让我们把Inbox 里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标签化后的信息才能构成我们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信息不加工,永远是一堆数据,被加工过后的信息才是知识,以个人目标为基础,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建立笔记本。
3、定期整理Inbox(收集箱)的信息。在收集信息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出现收藏过度的现象,看着这个点收藏,看见那个点转发,最后Inbox里的信息越来越多,看到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难免焦虑,这就违背了当初使用数字笔记的初衷。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整理Inbox,可以定期(一周)来整理自己的inbox,清空inbox。“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4、适时整理笔记本。我们建立了笔记、笔记本、笔记本组以后,这些并不是不可修改的,我们个人的目标会调整,我们自己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自然而然,我们关注的领域也会发生变化,之前收集加工过的信息便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让收集的信息和加工的知识始终为自己的目标服务。
总结:印象笔记是我们大脑的“移动硬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脑记忆是多么不靠谱的一件事,原因在于大脑更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于是让大脑做不擅长的工作,不如把这部分工作转到“移动硬盘”中,随时又需要记忆的信息,只需要拿出手机记录就可以,剩下的工作就交给印象笔记了。大脑只需要根据收集到的讯息来思考如何整理和运用“移动硬盘”里的信息就够了。
现在的互联网最不缺的是资源,当我们看到文章里写的有“收藏”、“TOP”等字眼时,忍不住就会下载存储,但是,存储不代表拥有,所以,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印象笔记除了是提供的一个存储信息的地方,更多的是吸收各类知识的核心,将对我们学习、工作、成长有用的信息保存下来,在我们需要使用的时候,它就会像哆啦A梦的神器口袋一样,我们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