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农民出身的朱地主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这些地主后,建立明朝,国号洪武。在他死后,惠帝朱允炆继承帝位,开始在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进行“削藩”,面对南京政权步步紧逼的削藩政策,燕王朱棣没有束手待毙。反而以为国“靖难”为名,其实就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行造反。历史上每一个以造反为名的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名正言顺,其实就是为了掩盖心虚,既想当皇帝,又不想被别人骂。
从1399年开始,在1402年结束,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在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失踪告一段落。
靖难之役后的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平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河南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平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平府,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平;被强令迁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以后的十几年中,北平作为陪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朱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修建,开通运河,打开漕运,迁移人口,在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并以南京为留都。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迁都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明太祖朱元璋有迁都意向,只是未曾实现。
北京曾是朱元璋一开始就提议要迁都的地方,一方面北京是元大都所在,一朝被灭后,另一朝都想在此基础上进行统治;一方面有利于控制北方;再者可以震慑蒙古。还有一点是因为南京风水不好,南京作为古都,凡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草草了事,匆匆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成为明朝的祖训。
虽然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但是北方仍面临蒙古入侵,因此需要一个地方,既能抵御北方蒙古入侵,又能控制兵权,防止“靖难之役”重现。进而形成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现象,之后的二百余年,英宗朱祁镇、思宗朱由检做到了。
第三,在南方混不下去了,只能跑到北方老家避避难。
“靖难之役”使朱棣夺得了皇位,但南方势力多数还是建文帝的人,反对势力相对强大,可是又不能光明正大的全部铲除,他们很多都是地主阶级,怎么打,天下的经济重心在南方,都是金主,打完之后,吃什么,喝什么,怎么抵御外地,既然打不过,那就跑,去自己藩王所在地,北京。毕竟是自己居住多年的地方,不仅住的习惯,还是有人是支持自己的,也就会有迁都出现,这个原因或许可能显得微弱,但还是会有的。
无论朱棣出于哪一个原因迁都,但他做到了,凭借血腥的政治手段,把所有反对声音压到了最低,成功迁都,开创出了大明王朝最辉煌的时期。可怜有二百余年底蕴的北京城,随着明朝的灭亡,落到他人之手,不可谓不是朱棣的悲哀,明朝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