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堂有些失控。因为一个偶然的话题,引发了孩子们的倾诉欲,整个课堂变成了吐槽大会。
第一个问题:当你写作业时,父母在做什么?
“玩手机!”整个教室异口同声。
无一例外的,大家的举手也是毫不犹豫,甚至带着几分斩钉截铁的决绝。有几个孩子还举起了双手。
“为什么举双手?”我疑惑不解。
“这代表我爸(妈)玩手机超级严重!”几个孩子争先恐后的抢答。
一个孩子气愤的站起来(请允许我用“气愤”这个词,因为当时这个孩子情绪特别激动):“我妈每次检查我的作业时手机不离手,边看题边扒拉手机,甚至有时玩入迷了,直到我提醒她才会接着查下一项作业。”
“对对,我妈也是这样。”有几个孩子积极的响应。
“那你们希望父母怎么做呢?”我就势问了一句。
一个小女孩儿率先举起手:“我只希望他们放下手机,给我认真辅导下作业,陪我说说话。”
“对,放下手机!”无数人附和。
好简单的想法,我心有些疼。
“那你们,愿意将来过爸爸妈妈这样的日子吗?”
沉默,无一人举手。
“有谁佩服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觉得他们身上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我满怀干事希冀,因为在他们这个年纪,父母就是他们的天,他们一定会对自己的天充满崇拜和敬佩。
可结果令我大失所望,只有三个孩子在思考后举起了手。
第一个说,佩服妈妈对工作认真坚持不懈的态度,把总店和分店打理得井井有条;
第二个说,自己的爸爸在外工作,妈妈特别独立,家里修理东西什么的都是她自己动手,想办法搞定;
第三个说,最喜欢爸爸看书时的入迷劲儿,任谁打扰都特别专注。
下课铃响,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们总以为孩子不懂事,其实他们比大人更懂得向上向善。他们的眼睛是敏锐的,会观察到父母的一言一行;他们的心灵是敏感的,会从细微之处,感受到父母的优点与缺陷。
我们有时自以为是他们的偶像,在他们心中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殊不知,家长形象早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如此不堪。
有一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扪心自问,你想让孩子成为另一个自己吗?你想让他这一生重复自己的生活吗?
最近网上流行一篇文章,写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在有了自己的儿子以后,不甘整日平庸与琐碎的生活,以儿子为动力,重振旗鼓,以制片人兼导演的身份投入到新栏目《朗读者》筹备中。
期间遇到了重重的困难,但她矢志不渝,迎难而上,终于迎来了《朗读者》的大获全胜。
一个做事认真负责的妈妈,一个遇到困难想方设法去解决的妈妈,在孩子心中、眼中那是一份怎样的评价呀?这份坚毅与执着,一定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性格中。
正如我班孩子所说,父母总是习惯性的把孩子的日程排得满满的,而自己却拿起手机来个“葛优瘫”。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负责了,就是尽心了,这种做法无异于等着天上掉馅饼,把希望寄托于奇迹的发生。
每当此时,我们是否从孩子的眼里看到了失望,是否从他们嘴里听到了鄙夷呢?
前两天看到一位朋友写自己小时候,每当做作业,不识字的妈妈便在一旁做针线活,每每抬头与妈妈对视,便感觉到满屋子的岁月静好。
什么是陪伴?不是寸步不离,不是监督盯梢,更不是心不在焉做个假象,而是与孩子有心灵的交流,共同的成长。
茶余饭后与孩子谈谈学习中的乐趣与困惑,不懂得问题,与孩子共同查资料弄明白;谈谈家长的工作,让孩子也为家长出谋划策,体验成就感;和孩子全身心投入到一项运动,父女母子同时学习到一门技能,体验成功与生活的快乐。
在这些过程中家长在成长,孩子也在成长,你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你们如战友般亲密,友谊会万古长青。
父母的责任不只是给孩子关爱,还应成为孩子的榜样,给孩子以激励,让孩子从心里为有这样的父母而自豪。
等孩子长大懂事后,对父母不止付出一份赡养的义务,更要有发自肺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