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当今时代,独居已经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状态,尤其是在一线城市。
前段时间,社交平台探探发布了一份《2020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在受调查的单身未婚人群中,接近一半的人表示“目前一个人居住”,即典型意义上的独居青年,而另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用户表示想要尝试独居。
独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它对个人的心境又有什么影响?下面就结合个人经历来简单分享一下。
外在:自由与独立
半年前,一直是合租生活的我,因为一些外部原因搬了出来,开始了独居生活。
习惯了以前热热闹闹的合租生活,一开始独居的时候,难免会感到孤独和空虚。每当下班后,从外面的喧嚣热闹回到寂静的房子里,这种鲜明的对比更会加剧这种感觉,甚至会觉得害怕,宁愿去上班也不愿休息在家。
但是,当自己慢慢尝试去接纳这种状态,去一步步地挖掘这些表面的空虚感,与它共处时,那隐藏在背后的自由,便会开始涌现出来——这无拘无束的感觉其实很爽!
合租时,大部分的空间都是公共的,要时刻注意别人的感受,生活作息不一致、卫生清洁、急着上班却要跟别人抢卫生间都是常见的问题。
而独居,让这一切问题都不再存在:
无需担心作息不合和卫生问题,也没有人抢卫生间;
整个地方都是自己的,可以随心所欲地活动和布置,把家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安静的空间,让冥想、阅读、写作更容易进入状态;
这也是一片消化情绪的空间,开心的时候可以放声大笑,伤心的时候也可以自由痛哭;
一个人既可以懒懒散散,也可以舒服美好、积极向上。
在充满压力与浮躁的环境下,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与自由确实是件美好的事情。
当然,没有了舍友,生活上的一些麻烦难免全要靠自己去解决,如修理、安装、搬运重物;还有很多其他琐碎的事情需要完成;要是进了让自己害怕的小动物如老鼠,也不得不屏住呼吸亲自清理……但这一来其实可以很好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从这些琐碎中也感受到生活的本质,还有父母维持家庭的不易。
简直是一个人快乐地活成了一支队伍。
内在:让人更贴近生活的真相
上面提到的自由是外在的,而对于内在精神和心灵的影响,独居与合租又有什么不同呢?
在我看来,当与别人一起住时(除了室友,也包括家人),那种表面的热闹,很容易让我们过分沉浸在世俗中,忽略了对内在的感知。
独居则可以让我们与真实的自己相处,体味最本真的生命状态: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最终也会是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
刚开始可能会有点不适应,但这些不适应,只是因为曾经习惯了群居、有人作伴时的那种“低氧”环境,一下子来到一片无拘无束的“高氧”环境,有点“不耐受”罢了。
独处,是走向深刻、走向终极自由的必经之路。否则,外在再多的社交和群体活动,都只是一种虚幻的充实,热闹过后,空虚与失落必定重新回归。社交固然是一种能力,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不过,独居≠自闭孤僻,不意味着孤独,独居时的心依然可以是开放和充满爱的,依然可以享受外出社交的乐趣。
而热闹后,回到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时,这片安静又能起到调整内心的作用,时刻提醒着自己:静与空,才是生活的本质——热闹只是暂时,寂静才是本质;充实只是表象,空间才是一切。
《当下的力量》里就说过,寂静是一切声音的根源,每一个声音都生于寂静,又灭于寂静;同样,空间也是物体存在的基础,哪怕是表面很坚固的物体,内在也依然充满了空间。寂静和空间,都代表着同一件事,那就是“无”。
因此,独居赋予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体味“无”。
最后
当然,无论独居还是群居,都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罢了,没有绝对的好坏,独居也必定会有它的缺点。只是独居或许能更好让人变独立,并感受内在那个始终宁静的核心,那个生命的最真实状态。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
谁要是自己2/3的日子不归自己所有,那他就是一个奴隶,无论他想要当什么样的人:政治家也好、商人也好、官员也好、学者也好。
独居可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独处机会,作为人生的一次成长过渡。所以要是有条件独居,不妨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