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入职没两天,小师父丁洋就拿给我一本书,稻盛和夫的《干法》。这是一本论述企业经营管理的书,也可以说是稻盛和夫传记。对于我们普通人,工作或许还不足以称之为事业,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论述如何高效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书。
断断续续地,今天,我才把这本书看完。工作日里,每天能看这本书的时间,就是上班的地铁上。每天的这个时间,也是恰到好处。书中文字传达的意志与能量,总能毫无意外地让人斗志昂扬。沉浸在稻盛先生的训导里,即使地铁上,拥挤不堪,立锥之地,也不会让人躁郁。
-02-
“只要抱着纯粹的,美好的,强烈的愿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任何困难的目标都一定能够实现。”
“让全力奔跑成为习惯。”
“工作造就人格。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耕耘自己的心田。”
……
不得不说,大部分人都熟知成功的方法,但永远只有寥寥数人能日复一日地坚持努力工作,磨练心性,抵达内心里崇高的远方。那些我们难以企及的伟业,多是得自日复一日的孜孜不倦,那些我们所钦佩的人格,多是源于无时无刻的工作磨砺。
实现,是因为与之相配。与之相配的努力,与之相配的意志,与之相配的坚韧。全力奔跑,让优秀,专注,精益求精,成为习惯,这样目标的实现才会水到渠成。
-03-
“不去想,不认真思考,就什么都实现不了。”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应该时时描绘这一事业的理想状态。对于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也要反复思考,直到“看得见”这个过程为止。”
如果只是机械的做,从来都不反思复盘,大概永远只是一个操作工,不但不会成长,还势必被替代。
在公司,每天下班,每个人都要写日报,是希望我们日日思考,剖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并进步。日报的方式让我们明确每天所完成的工作,时刻明确自己的工作进度,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们思想懒惰,并拓宽我们进步的空间。
对于理想实现的场景的细致描绘,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内化这种理想状态,形成“我们本该如此”的潜意识,潜意识的力量可以引导我们实现自己想往的目标。曾经在一本心理学书籍上也看到类似的心理论述,但至今我未曾采取过这种方式。未来,我期待践行这种方式。
-04-
“为自己的愚拙感到自豪。”
“只要拼命努力就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
“能力,应该放在未来进行时。”
首次看到这些的话,并且也为之振奋,因为曾为自己的不聪明深度忧虑过。我从来都只是那种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去走的人,拾级而上,我不会,也感到不踏实。每个人行路方式各异,不应该去盲从,就按自己的方式一点点前进,金字塔顶,也能是可望而可及的。
先动手,先迈步,先实践,才会有能力的积累与增长。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多数人都吝于付出,还没怎么开始,即患得患失。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该做的或许永远是努力。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努力没有上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经历也没有资格评判。潜力巨大,能力无限,只要我们不坐地为牢。
因为租住的房子较远的缘故,每天下班我都回去的要早一些。后来,我知道我师父还有其他的同事们,他们都要工作到十一点甚至零点。大上海,灯红酒绿,不眠之夜,永远有着一个年轻群体,叫做维正人,日复一日,孜孜不倦,为追求一份共同的事业。我们都在为了所热爱的事业拼命努力,至诚至真。
-05-
‘’向工作倾注爱情,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如何必须得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从前,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可惜从未真正在我心里留存过。现在,从稻盛先生那里,再度听到,其义相通,却能非常鲜明地感觉到稻盛先生倾注了极大的能量在里面。
我必须爱上自己的工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真正深爱的时候,也许工作就已经足以成为事业,我也已经有了较大程度上的自我实现。
浮于浅表的喜欢,永远称不上热爱。热爱是全面彻底的,并且想要热爱,必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很多东西,如果没有刚开始不记得失的付出,几乎不可能触碰到它的精髓或者本质,也不可能形成纯粹的热爱。
在维正,刚入职不到半个月,前期的工作,于我而言,是检验自己前期的喜欢,也是褪去想象,重新热爱的过程。我明白,若想有所实现,我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最终化为自己的事业。
结语
看完《干法》,码了这么多字,也并不代表就有多深的体会吧。所有的文字,都需要落到行动上,学以致用,才有可能实现价值,否则都是过眼云烟。
不得不说,稻盛先生的境界,在目前的我,望尘莫及。很多平白易懂的道理,需要我日积月累地去践行,才有可能汲取其中的真谛。
不行动,永远是伪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