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一件事》‖懂得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现在才明白,人生只有一件事——活好自己(1)

本文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人生只有一件事》
    金惟纯  著

作者简介


一位大师说:

“芸芸众生,放眼望去,只有两种境界,不是妄想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妄想。”


自认为昏沉多年,为家人、为工作、为孩子混混僵僵度过许多日子,对生活的理解亦是一知半解,存有很多困扰和未解之谜。


一个人迷茫的时候,心理困境就多;心理困境越多,人就越迷茫。


就像鸡生蛋,蛋生鸡,想打破这个循环,就必须立即停止思考


因为⼈⽣所有问题,都是⾃⼰一手造成的,向内寻找,亦是无解,努力挣扎,也不过是陷入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的循环。


想要寻求人生的突破,必须向外寻求,向“高人”学习,寻“贵人”指路。


《人生只有一件事》告诉我们,活好自己,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作者金惟纯,中国台湾商业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创始人,曾担任《中国时报》主笔,被誉为“台湾新闻界第一才子”。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自省为引,让我们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从未察觉的内心,从“看见”自己,扭转心念,自我突破,一步步走上高效能的人生之路。


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影子,通过自省也必能得到走出人生困境的重要指引。


                      01

                  卸下假面,

        返璞归真才是人生解药


万事为真不破,“真”是成长的阶梯,亦是人际关系的解药。


作者以自己内心的真,揭开自己假的面纱。


他谈到,因在外面有权势、地位的光环,在家也忘记了自己的本心,最后发现自己与家人之间产生隔阂,源于自己的偏执与傲慢。


现实中,许多成年人都带着假面生活,已是常态。


朋友圈里晒得永远是光鲜璀璨的照片,朋友聚会谈论的全是得意洋洋的经历,就连春节亲友聚会也像是炫富比美现场,无一不在暗示自己成功或幸福的人生。


这般操作,让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深深的误会,为什么别人的生活总是这么让人艳羡,而自己的却总是一地鸡毛。


时间长了,甚至就连自己也在带着假面的交际中,虚荣心日益膨胀,不停的为虚假社交买单。


看不清真实的自己,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渐渐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轨道。


与人相交,聊得来的就视做知音,聊不来的就认为别人不了解我,别人不懂我,甚至到最后父母也不了解我,妻子也不懂我。


在这样的心理视角中,内心强大者,就陷入偏执、傲慢;内心弱小者,就陷入孤影自怜的境地。


然而,真相却是,“不是别人听不懂我,只是别人不认同我”而已。认清这种思想差异,认真的审视自己,恰是看清真实自己的机会。


就像金惟纯先生所写,

“原来我是一个不愿意看见自己的人,照镜子不顺眼,还想改镜子呢。”


这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偏执与傲慢之心呢?


这样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为了维持假面形象,而毁掉自己真实的人生。


现在,网络社交盛行的背后,恰似隐藏真实的自己,不愿暴露自身缺点,或者坚守自己的偏执与傲慢,不与身边人亲近,发展严重到多数人都乐于浅交、怯于亲近,活出一种“远交近攻”的生命状态,到最后干脆只在网上和陌生人交往,不和坐在对面的人说话。


假面生活导致夫妻关系矛盾丛生,父母也很难和孩子亲近。孩子与父母隔着一道门不愿对话,整日在网络里聊天。


所有虚假的东西,终是不能长久。


只有全然认清自己,接纳真实普通的自己,还生活于真实的面貌,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找到心灵之间真实的亲近和碰撞,在不断的自省与修正中发展出更好的自己。


                      02

觉察童年的经历正在影响我们的人生,修正他才能实现人生超越


早就跟你说过了”,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


不管是领导对下属、朋友之间或者父母对孩子,我们总是听过或者说过这句话。


说的人心里觉得对方怎么如此固执愚钝,说多少遍都不听,用这句话来显示自己的高明之处,甚至趁机发泄一下情绪,而听的人却备受打击。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没有觉察的傲慢,带着这种傲慢与人交谈,必会不自觉的伤人,尤其是对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更是一种自信心的残酷打击。


觉察这种语言习惯,是你模仿了谁?


身边有些人,总感觉自己很厉害,处处压人一头,对孩子也是极尽批评责备,并无半点宽容扶持之心。


这种人眼里没别人,就像没有断奶的小孩儿,内心极度缺乏自信,一直在求夸赞,求认可,也不懂得感恩和宽容。


还有些人,总想插手别人的事,感觉别人没有自己做得好,一边显摆自己能干,一边又抱怨别人的懒惰或者无能。


这种人典型的没有边界意识,还喜欢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来获得优越感。


这些潜藏的心理,特别不易被察觉,但也特别破坏人际关系,很多都是从童年的经历里习得,并一直伴随和左右我们的生活。


一个人不想继承原生家庭的模式,就需要时时觉察分析自己一言一行背后存在的各种心理,追根溯源小时候的相关经历,与之和解,才能慢慢修正以后的人生之路。


                      03

    成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亦是补上人生重要的一课


小时候听母亲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总感觉他拿这句话来挤压我。


后来看到名师的一句注解:孝之极致,是子女用自己的做到,圆满父母的“无不是”,还是一知半解。


现在才理解,父母当然有“是”、有“不是”,但一个孝顺的子女,却必然能承袭父母的“是”,弥补父母的“不是”。这样的子女,当然成就和德行都能超越父母,并且反哺及归功于父母,证明了父母的“无不是”。


恍然大悟之后惭愧之至。原来一直是自己不懂感恩,没有从心里去真正理解父母、尊敬父母、爱护父母,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反思现在家庭教育中,为什么孩子总是叛逆,顶嘴,不听话,活的比父母都大?


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说:

“教育之道,爱与榜样,除此无他。”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追溯原件即能找到答案,教育从来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而不是唠叨讲道理。


虽然很多父母,从来没有考虑过让孩子多孝顺,只希望孩子自己过得好。但孩子如果不知道孝顺,则不懂得感恩,就会错过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课,一个不懂感恩的人,也会错失很多生命中的美好机缘。


与其整天为教育孩子发愁,不如给自己补上这人生一课,活好自己就是给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


写在最后: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人生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一个人的情感、权势、名利、地位,即是财富也是枷锁,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套牢。


但无论过去的枷锁有多厚重,只要你想,就一定有办法挣脱枷锁的束缚。


当你卸下假面,返璞归真的那一刻,就离真实的自己不远了。


带着全然的觉知和愿意去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自我奔赴的路上,即使累也很幸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