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人是否靠谱,看什么?
越来越发现,看一件事就够了,就是看他是否做出了有结果的事情。
为什么?
因为如果要了解一个人,你可以观其行,听其言,但是,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对另外一个人百分百的了解,也没有这个精力。
那怎么办?
就看他做成了什么?有没有完整的作品?有没有超出常人的的时间积累?
一个人做成了的事,往往通过事情本身可以去了解一个人的秉性,可以通过做成的事情去复盘他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与这么想。
而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其实是一系列行动的积累,在这个一系列行动的过程中,往往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耐力、学习能力。
正如李笑来所说的:
无论看起来多简单的作品,只要是完整的,其表面之下的复杂程度是那些没做出东西的人全然无法想象的。
而时间积累绝然不是一时的行为表现和语言表达,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时间在这个维度上来讲,它就是一条射线,你可以找到它的射线端点,但是,却不可以让时间逆生长。
在做不出结果的人的世界里,很多时候是这样的:
1. 有很多心血来潮,想到了什么,就恨不得马上就有结果。这是一种赌徒心态,一把下注,满怀期待,瞬间绝望;
2. 试图以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说直白一点,就是光喊口号不干事,光干做却不想结果,光看到结果却不想原因。
3. 没有去践行持续积累的力量。很多人都很享受吃第十个包子就吃饱了的感觉,却在吃第十个包子的时候,忘记了前面其实已经吃了九个包子。又或者很多人根本就没去吃前面的包子,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一次性吃掉所有包子,那当然好。
最近,看了不少人在谈认知的问题。
什么叫认知?
认知是那些能够让自己有所改变的知识。
如果你所读到的知识,所想到的知识,不能让自己能够有所实际的改变,那其实不叫认知,顶多叫信息。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检测自己吸收的是不是认知,就很简单了。当你吸引一些知识或者完成一些事之后,一定要问问自己:你改变了什么?
具体做法是:描绘一下你改变前的样子,再反省一下你改变后的样子,然后比较两者的差距与不同。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算有一定的认知了。否则,那不能称之为有效的认知。
李笑来有一个很精彩的论断:
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就是看他是否有足够清晰、必要、准确的概念,是否能够让这些概念形成清晰、必要、准确的联系。
所以,从认知的概念以及对聪明的理解,我们知道,最关键的是要有所改变。而这个改变就是行动后的结果。
所有的行动都是基于自己脑子里的那个认知。
所以,没有发生改变的事,就是没有形成结果的行动,而没有结果的行动,返回现实,就是无效行动,就是没有意义的行动。
那如何做,才能让行动能够有意义?判断标准是什么?
第一、请讲出具体的流程与模样。正如《好好说话》栏目的一个句话:脑子想得通,说话才能说得通,说话说得通,做事才能做得通。
第二、请拿出完整的作品与结果。一个没有自己作品的人,是没有说服力的。
第三、请做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这个世界不需要你拯救地球,重要的不是世界如何改变,重要的是你改变了什么。如果没有,那一定有什么原因。
有人说,人生其实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
怎么理解这一句话?
吃饭这是人的基本需求,睡觉就是让自己有节奏,人毕竟是人,不是机器。而打豆豆就是行动,就是去做事,也可以理解为收获,那要想有收获,之前肯定要有付出,要有预算,要有播种,要有耕耘等等一系列过程。
我相信,打豆豆这件事,你也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感悟与心得,欢迎你留言与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