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愿清单》这部电影在我的list上躺了很久,终于抽空看完了。当时看完也没有什么写作的冲动。因为我觉得黑人老头卡特在最后有些过于幸运了,怎么就遇到一个巨有钱的老头,然后实现了很多人生中没有机会尝试的事情。
直到我最近和家属讨论身后事,才发现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它让思考,我的bucktet list是什么?我说我想要火葬,最后撒掉骨灰就好,我不需要别人去墓地祭奠我,我也不想躺在小小的方格子里,最后撒在大海里,多酷。
中国人总是不喜欢谈论死,大家对人的祝福都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记得小时候和奶奶在院子里,因为没有小孩子一起玩,其实很无聊,我自己拿一根很长的钉子做旗杆,拿一块白纸,最后做成了一个小旗子,竖在窗台上。后来去外面看同村人的出殡队伍。我们那里出殡的时候会请人吹唢呐、敲鼓送行。等我回家一看,小旗子倒下了。我奶说觉得不吉利,就给推倒了。
我当时有些小小的失落,但是也没敢说什么。毕竟不吉利在我当时的意识里,是一件大事。等爷爷奶奶年纪渐长,身体一天天不好,儿女们都偷偷背着丧葬物品,但是绝不能让老人知道的。
最近这几年,也经历了亲人的因病去世,大逆不道的我有个念头,如果真的不能被治愈,与其遭受病痛的折磨和子女的不争气,好像离开这个世界,也不是一件坏事吧。但我不敢说。我也没有仔细思考过自己的身后事。潜意识里可能还觉得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但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对待死亡的豁达。老富翁爱德华·科尔和维修师卡特因为得了癌症住在同一间病房。这里我们广大中国同胞肯定会产生一个疑问,为啥有钱人不去住单间。这是因为这家医院的老板就是科尔,他宣称自己的医院里每个病房都是双人间,一视同仁。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公关形象,当然不能自己破例。
卡特博闻强识,年轻时想成为一名历史学教授,但因为女友怀孕,不得不放弃了上大学机会,养大了三个优秀的儿女,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科尔虽然有钱,但除了秘书和主治医生,没有人来看望他。这段对比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即便再有钱,疾病面前大家的身体反映都是一样的,甚至卡特表现得更为体面。当然两个人受到的医疗关注还是有所差别的。
后来两个人渐渐熟络起来。卡特有一天在纸上写写画画,神神秘秘地不让别人看。无意间科尔知道原来卡特是在写遗愿清单。他开始激动起来,两个人商定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去做想做的事情,尽情疯狂。卡特甚至因此和妻子争吵。妻子完全不能理解卡特的行为。但卡特非常坚持,在他心里,爱好像随着时间流失殆尽了。
他们坐着富翁的私人飞机,开豪车比赛,住豪华酒店,吃贵到掉牙的西餐,去泰姬陵,去跳伞,去全世界旅游。最后在香港,卡特突然决定回家了,因为他被科尔安排的一个女孩搭讪,虽然只交谈了短短几句,他就确定了,自己对妻子的爱还在。它像水一样,早已融入了自己的身体,无形无色无味,却无法割舍。
最后的结局我也很喜欢。他们的骨灰一起放在了珠穆朗玛峰。他们实现了最后一个愿望,并且永远长眠于此。
两位病友体验了最后的激情和疯狂,最后回归了家人的温暖港湾,死后相邻而眠,让人感动不已。怎样去对待死后前的最后一段时光,去看待珍贵的平凡生活,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话题。真正地去面对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因为我们不因为惧怕分离就忧心忡忡,我们体面地温暖地安顿自己,才能更好地告慰到活着的人,也才能让自己活着的时候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