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每隔几个月就会带着孩子出游几天,一般至少三个孩子一起,会带上妹妹家或者朋友家的孩子一起,孩子多了后跑跑跳跳,时间很快,每一次出游结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期待下次。可是,最近我多次提到要安排他的“旅行小分队”出游,都被他以不想去为由拒绝了。问他为什么,他不是说小朋友多了会吵架就是说不习惯和新朋友一起玩。
旁敲侧击无果,试了最新学的“根本原因分析思维模型”,经过几天“不经意”的沟通,症结就找到了。
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思维模型:
根本原因分析,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法,逐步分析、层层深入地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
这和凭着经验、直觉找原因有本质的不同,经验会有很大的局限性,直觉也不是次次都准,有个靠谱的找到问题根源的思维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本原因分析由3个环节构成:描述问题、分析问题和采取措施。
1、描述问题。
如何描述清楚一个问题呢?就像文章开始叙述了一个现象,给出一些信息,但这些并没能直接解决问题,因为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先用常用的4W2H描述问题。
What:问题现象是什么?
儿子不想出游,准确的说是不想和朋友们一起出游。
Who:谁发现这个问题?
我。
When:什么时间发生的?
出游时。
Where:问题在哪里发生的?
出游途中。
How often:问题发生频率如何?
最近,以前并没有发现,在学校或者节假日和小朋友玩都与之前一样。
How:问题是如何发现的?
出游前的询问时。
2、分析原因。
客观原因:出游时发生了突发客观事件,比如想玩的项目没开放、交通工具抛锚、下暴雨出行取消等。这些都没有,应该不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主观原因:哪些人为因素会让他不想出游呢?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被家长忽视、被小朋友孤立……
沿着主观原因的线索继续挖下去,可以用排除法和找规律两个技巧观察和思考,在出游途中小朋友们确实会因为一些事互相不理,但很快就和好了,所以被欺负和被孤立可以排除。那途中还有哪些事是会让他“受伤”的?
想来想去确实有些细节被我忽视了,比如我带朋友家孩子一起出游,对朋友孩子会格外关注,怕孩子间有摩擦会让朋友家孩子想爸妈,有吃的东西会第一个给他,分玩具时多余一个,小朋友们都想要也会给朋友家孩子,那时儿子就很生气,说我不爱他了,安抚一阵,以为他没事了,途中他时不时表现的很“吃醋”,如果我拉着朋友家孩子的手,他就非要夹在中间,睡觉也是一样,一定要分开我和朋友家孩子。其中还有个细节也是被我遗忘的,出游前我问询问他时,儿子不是一开始就拒绝的,而是问和谁去,听说有朋友家孩子,儿子有追问我朋友去不去,原来儿子一直在意着,他不肯和小朋友出游的真正原因是被妈妈忽视了。
3、采取措施。
(1)列举所有办法:想想所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比如,尽量以家庭为单位出游,让朋友一起参加;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不偏不倚;和儿子谈谈打消他争夺妈妈注意力的顾虑;自己家单独出游等。
(2)选取最有效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不止一个,但是有的治标有的治本。如果只是解决问题表面现象,或许一时的效果可以,但是过一阵又会死灰复燃,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动机才是根本。
自己家单独出游、和朋友们一起出游虽然都一时避免儿子的被忽视感,但只要我处理孩子间的事情有偏帮,儿子就会有委屈感,问题在我,甚至和出不出游都没关系。
没有二胎孩子间问题处理的经验,对儿子的这件事的追根溯源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不足,用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间就不会产生对我关注度的争夺,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分配和矛盾问题,不做孩子间的裁判,当下就是和儿子谈一次,说开这件事,打消他的顾虑。
一次的努力,可以一直受益,随着解决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多,思维模型使用的越来越娴熟,这些就变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自己融为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