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那时候人们的经商意识不浓,甚至瞧不起经商的人。但是,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收入少,父亲体弱多病,所以,我很早就有了经商的经历。
第一次,是上小学四年级的样子。放暑假,我和妈妈申请要上菜市场批点菜卖,经过软磨硬泡,学会了用杆秤后,一天一大早,妈妈把我和妹妹领到菜市场,以批发的价格买了一筐香瓜,在市场给我们随便找了个位置,告诉了我们零售价格,就去上班了。
陆续地,市场上人渐渐多了起来,虽然在家练了无数遍,我仍然很紧张,第一句吆喝怎么也喊不出口。只能眼睁睁看着人们走过去。直到一个奶奶过来,和蔼地问“小姑娘,瓜多少钱一斤?甜不甜啊?”我才慌慌张张地开口报上价格。殷勤地帮老奶奶挑瓜,其实我根本不会挑,只是把自己认为好看的瓜挑出来,心下充满了感激。第一单生意成功后,我和妹妹的胆子大了起来,也敢开口吆喝了。那时候,农村小孩也有来镇里卖菜的,所以人们并不太奇怪,关注度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所以我们两个很快摆脱了紧张情绪,只是特别害怕碰到同学或者老师。
因为妈妈也没经验,批瓜的价格有点高,我们两个又用不好杆称,那天我们并没有赚到钱。不过,卖出本钱后,我们用一部分剩下的香瓜换了西红柿等蔬菜,还让全家人还吃到了平时不舍得买的瓜,两姐妹还是感到很满足。第二天,爸爸说我们太小,说什么也不同意我们再去市场了。
第二次卖东西是在初中三年级,那时候,妈妈和别人学了做油炸糕,起早做,上班前卖一阵子。妈妈做的好吃,卖得快,于是想多做些,让我们帮着卖。那时候哥哥已经不上学,刚参加了工作,而且他好面子,死活不肯出去卖东西,于是,我和妹妹再次出马。我们两个用白钢盆装了大约三十几块油炸糕,端着在各处胡同叫卖。因为步行,而且我们卖完后面还要赶回家拿书包上学,所以并不敢走多远,只能在家附近卖,那样,顾客大多是认识的熟人,经常,遇到睡眼惺忪的同学或者玩伴出来买。刚开始,自己很尴尬,不敢吆喝,只挑选陌生人相对较多的胡同叫卖。可是一味地在寂静的胡同里走,好多人家还没有睡醒,怎么能卖的动?于是,快到上学时间了,盆里总有剩下的,心里很着急,回家后,妈妈也会埋怨。几天后,胆子逐渐大了起来,敢吆喝了,就能很快卖完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妹妹胆子也大了起来,独立出发了,家里的收入又增加了些。
有了这些经历,我对做小商贩不再反感,反倒因为看到了增加了家里收入而越发感兴趣,很有成就感。高一寒假的时候,我曾在亲戚的帮助下,批发了一些儿童衣服到农村的集市卖;高二暑假的时候,在亲戚的带领下收购了鸡蛋到临近城市去卖;上大学春节的时候,到批发市场批发了春联回到家里卖。每次,都有小赚。虽然到农村赶集要起大早,和别人争位置要受欺负,卖鸡蛋曾遇到过骗子,批发春联过多导致积压多年,但是仍然感觉收获颇丰,而且,我的学业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参加工作后,生活条件逐渐好转,也没有时间再经商了。做小商贩的经历成了我永远的回忆和财富。自己原本性格腼腆甚至有点懦弱,是做小商贩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勇敢,学会了独立处理事情,学会了与人打交道,更重要的,学会了永远用积极的态度思考问题,相信没有走不出的路,过不去的河,不会被困难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