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电子产品的时代,无处不在的机械产品悄然蚕食了人们诉说和倾听的能力,我们不再像过去的人那样,会面对面彼此诉说一段动人有趣的故事。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的出现,好像我们不得不只能用眼睛看信息,用手指敲文字,讲故事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好像也真的只是古老的事物了。
说到讲故事,那什么是故事呢?
字典里有对于"故事"的定义,不过相当枯燥:任意长度的一段叙述或传闻,可以是口头讲述的,也可以付诸文字,可以有韵脚,也可以是白话,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非洲小说家奥克瑞认为,一个故事,或许要到被人读过或讲过之后,才算是成了形。他说:在人们阅读或讲述一个故事之前,它是没有"生命"的。
也许"故事"就像一个人、一棵树或一道彩虹一样难以定义。可能故事也有自己的生命,就像生命一样,也是很难定义和归类的吧。
那为什么要有故事,要讲故事呢,它的作用何在?
故事与想象力
一位母亲曾经把自己似乎颇有几分神童禀赋的9岁儿子带到爱因斯坦面前,问怎样才能把数学学的更好。爱因斯坦回答说:"试着给他讲些故事。"这位母亲坚持问关于数学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如果想让他更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更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
像爱因斯坦这样一个数学天才,居然会把想象力思维置于比"知识"更重要的层面,他认为,知识仅仅局限于我们目前所知道和了解的一切,而想象力涵盖将要认识和理解的一切。想象力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源泉,就是故事。
不过想象力不同于人类其他大多说特质,想象力一开始就巨大无比,令人惊讶,但是它会逐渐萎缩!你看孩子们,在他们的世界里,白云可以是一只老虎,也可以一会变成一条巨龙,想象力帮助孩子翻越高山大概,使他们融入花园里的植物,花儿和虫儿,与它们那颤动着、悸动者的生命合二为一。而随着成长和发育,孩子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想象力匮乏的成年人。
不过能否有方法使这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连接不会消退和萎缩?
欧文.巴菲德在《物质、想象与精神》中,描述了两种实体——精神的与物质的,"隐藏的"与"日常"的。但他并不是让我们成人把两者对立,非此即彼,而是建议在这两者间搭起一座桥,一条可以从此岸到彼岸的通路。这条连接着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桥梁就是想象力——巴菲德把它描述成一座想象的彩虹桥。当然还有其它很多方式可以搭起这座桥梁——祷告、沉思、音乐。
所以我也理解了为什么故事和童话对于孩子是那样的清晰明了,因为孩子还处于那样一个更梦幻的阶段,既对物质实体开放,也对更微妙的、精神的实体开放。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童话故事,就是因为对孩子来说,想象的世界与精神世界就如同物质世界、如同日常生活一样真实。孩子似乎有能力如蝴蝶般在想象力之桥来回穿梭,而大多数成人则举步维艰地跋涉于两个王国之间。
所以去读故事吧,故事可以滋养我们的想象力,帮助我们这些成人化蛹成蝶,在隐秘的真实花园里翩然起舞,鲜活的思考也将从故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