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至少两重人格,一重是集体人格,一重是真实人格:
集体人格是受到后天教育而形成的人格,他代表着角色、秩序和奖惩,在此人格下,我们会按照社会要求而扮演特定的角色,维持着与角色相匹配的秩序,并受到特定的奖励和惩罚机制驱使而做事。比如,“好学生”就是一种集体人格,他要求我们遵纪守法、安分守己、坚决维护老师的权威,如果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事情做好就会得到奖励,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种集体人格,可以一直投影到职场或官场上,影响我们与领导之间的相处模式,而完全不需要特别地教导。
真实人格就是顺应自然、顺应人性。如果我们希望用户在很放松的情况下,毫无压力地、自然地使用我们的产品,或者我们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那么就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社会集体人格面具”下面真实的人。
(二)
为什么要区分集体人格和真实人格呢?
因为在很多时候,这两重人格会发生激烈的冲突,甚至是自相矛盾。
从自我管理的角度来说,这会引发我们内心的冲突和内耗,白白地消耗我们的精力和元气。比如,为什么我们经常会产生“间歇性自律”的冲动,比如心血来潮办一张健身房的会员卡、突发奇想地购买了某一门课程,最终又总是不了了之、半途而废?因为办会员卡或者购买课程的,是我们的集体人格;而每次犹豫要不要去健身房、每次懒得不想打卡做作业的,是我们的真实人格。集体人格,会让我们想要装作自律、想要取得自律之后的成果;可是真实人格,会让我们疲于努力、只想坐享其成、一步登天。
从了解用户的角度来说,很多时候,我们会把集体人格说出来的话、表现出来的行为当真,而忽略了集体人格的场景属性,更忽略了隐藏在集体人格之下的真实人格。比如,在朋友圈发照片打卡健身的人,未必是一个真正热爱健身的人,甚至未必是一个经常健身的人。再比如,如果我们直接去调研客户,客户说出来的话、表达出来的观点,往往都是场面话、是官话套话,是他集体人格所扮演的角色应该说出来的话,而不是他内心深处真正想说的话。
(三)
区分集体人格和真实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如果忽视了真实人格的需要,只是把自己幻想成集体人格所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做不成我们想做的事。换句话说——集体人格,其实是反人性的,而但凡反人性的举动,最后都难坚持下去。因此,自我管理,应该从顺应人性的视角进行设计。
第二,了解一个人,不要只从集体人格着手,要充分考虑到集体人格的场景性,这意味着往往随着场景的变化,他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洞察他人,应该从他最真实的人格入手,从他最无欲无求的场景中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