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对于有着浓厚故土情结的中国人来说,是个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因为生活所迫,人们常常要离开父母,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做个漂泊无依的游子。无论我们在他乡过地如何,每当春风吹拂,花开花谢,月缺月圆,飞雪漫天时,我们总会忍不住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和父母亲人。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很多人一旦离家,要么是“十年无梦得还家”,要么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要么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因此,这种浓重的“思乡之情”在中国古代很多文学作品里就成为难以言说的伤痛。思乡的时候,心情总是忧郁的,伤感的,黯淡的。所以很多以“游子思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基调总是哀伤悲戚的,笼罩着一股或淡或浓的惆怅凄凉。
在宋末元初,有位词人也写了一首以”游子思乡“为主题的词作。不同于其他词作的是,这首词虽然也是愁绪满怀的思乡之词,但是用词明快鲜艳,词尾绚丽无比,美的令人落泪。这位词人就蒋捷,这首词作就是《一剪梅 春思》。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词:
一剪梅舟 过吴江 蒋捷 (南宋)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大概是写于南宋末年的动荡时期,作者当时正在流亡江南的途中。春天来临,江南一片草长莺飞,繁花似锦。在这样如画的春色里,作者却因为战乱不能回到家乡。面对如许春色,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有些伤感的,所以作者在词的一开篇就说“一片春愁待酒浇”。一个”待“字就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此时特别希望有酒来一解愁绪的迫切心情。
可是,这江面之上哪有酒了?旅途漫漫,舟楫遥遥,他不知道何时才能到家呀?正在作者无比惆怅郁闷之时,忽然看到岸上有一面迎风招展的酒旗,好像明白了他心中的想法,正在向他招手。作者此时的心情慢慢好转了一些。一个“遥”和一个“招”,说明作者的心情由愁绪满怀转为略有一丝欣喜。作何可能下船买了一壶酒,希望一醉解千愁。无论怎样,作者的思乡之情暂时得到了缓解。
可是,一转眼,小舟就到了“秋娘渡”一带。这里是苏州吴江一带景色最美的地方。一阵风吹来,作者的酒似乎有点醒了。看着满眼醉人的春色,作者刚刚平静的心又有些忧愁起来。江面上不知何时又飘起了微雨,真是风也冷冷,雨也潇潇。望着四顾茫茫的江面,作者心中的忧愁就逐渐加深了。一个“飘飘”即写出了船行地很慢,也暗示了作者此时心情的郁闷难解。一个”潇潇“”即写出了雨水弥漫江面的情景,又写出了作者心中的茫然和落寞。
在古人诗作中,春天总是会让人有些淡淡的哀愁。因为春天易逝,时光如水,春色越是灿烂,人们心中就越是担心春天离去。可是春天总是会离去的,就像人总是会老去一样,令人哀伤。当时,蒋捷正流落江南,国家动荡,个人前途渺茫,春色越撩人,他就越思乡。于是,自然而然地他就在下阙开篇发出了“何日归家洗客袍“的疑问。这是人之常情!
在下阙中,作者就在这美丽的春色中想象回到家中后的情景:一路上的风尘被清洗干净。作者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听着美丽的歌姬吹着笙箫。旁边香炉里淡雅的茉莉心香正袅袅升起,真是令人沉醉啊!我想,只要有过离家万里日夜思归经历的读者都能体会这种感受,越是想家,就越会思念家中的一切:家里的饭菜,爸爸的唠叨,烟雾缭绕的厨房里妈妈忙碌的身影。”
“何日”三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但”何日“也暗示了作者归家无望的现实,于是他的心情又不免从欢乐的想象里又跌回到现实中来。那现实是什么了?就是岁月匆匆溜走,春天即将离去,樱桃红了,芭蕉绿了,季节变更,年复一年,自己依旧在遥遥无期的旅途中奔波。一年年作者空叹年华逝去,有家难归,何等寥落何等无奈啊!到这里,作者的心情又由喜转被悲了。整首词的感情跌宕起伏,令人感叹不已!
总之,与其他词人不同的是,蒋捷在写“春愁”时,不像其他词人总是喜欢用一些色调低沉黯淡的词语,例如“长烟落日”,“霜满地”,“梅花残”,“星汉无色”等。蒋捷在词尾的用词上采用了一些明快鲜艳的词调与词语,色彩极为鲜艳明亮。一“红”一“绿”,红绿相间,真是亮丽极了。在这里,”红绿“由名词化为动词,色彩亮丽无比,即暗示了节气的变换,又为“春愁”增添了一点明快的色彩,真是独出心裁,美地令人落泪!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