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前段时间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名声大噪,共获七项提名,其中最佳女主角还收获了“周冬雨&马思纯”这枚双黄蛋,之前我一直没时间看这部影片,但相信“陈可辛监制”五个字就意味着“水准担当”。陈可辛是较早涉足内地题材的香港导演,在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结合上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功力,之前执导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均叫好又叫座。
虽然有过耀眼的成绩,但陈可辛非常谨慎,他说自己以前的片子多是男性视角,没有十足的把握执导一个以女性视角展开的故事,因此选择了监制而不是导演的身份,导演由年轻的曾国祥担任。(八一八,他是曾志伟的儿子)
昨天终于看了该片,最大的感受就一句话:这是一场属于编剧,确切地说是改编者的胜利(同名原著只有30多页,作者为安妮宝贝)。而胜利的最大功臣,就是两次欺骗性的反转,在“被骗”之时,我差点弃剧;而在真相浮出之后,我又深深折服于该片在展现女性友情、成长、冲突、和解、宿命等方面的厚度和张力。
影片的情节和人设都不复杂,七月和安生,两个生于80年代的小城姑娘,13岁时相识遂成莫逆之交。七月父母双全,是文静乖巧的优等生;安生家庭破碎,是率性不羁的朋克女。18岁时,因爱上同一个男生苏家明,安生远走他乡,之后七月和家明上大学,就业,谈婚论嫁,波澜不惊。23岁时,漂泊多年的安生回到家乡,和七月重遇,但因为价值观的差距和与家明的纠葛,二人已无法回到年少时亲密无间的状态,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故事进行至此,已用了三分之二篇幅,无太大惊喜,这时第一个反转出现:
反转一:家明逃婚了?
七月和安生互为表里 自由和枷锁相生相伴
七月的家中,来张罗婚礼的人们正在等待家明抢亲,此时传来焦急的呼声:家明不见了。
此刻,我几乎快要认定这是一部狗血剧了,导演这是什么梗,是要和其他的狗血青春剧步调一致吗?偷食禁果要堕胎,撕逼伴有三角恋,渣男纯出新高度。
然而事后七月告诉安生:是我让家明走的,我不想嫁给一个不够爱自己的男人。
原来,前面看似云淡风清的情节,一直是“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的铺垫,七月和安生互为内核,但都没有忠于自己。
安生对七月说:我要四海为家。但她要的自由,套上了渴望被爱的枷锁,她掏心掏肺地对身边的几任男友,无非是想弥补童年的孤寂,是想要一个温暖的家。
七月看似是个常把妈妈的话挂在嘴边的乖乖女,但其实内心不喜被安排,在和佳明的相处上,她一直处于主动一方,她的爱情准则是:我爱你,我要和你有肌肤之亲,但若我的爱得不到同样的回报,我不能嫁你,还要让你承担背叛之名,她的灵魂是率性和强悍的,甚至有几份女权主义的味道,她困在众人的期待和现世的安稳中,但最后终于用自导自演的逃婚做回了自己。
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七月和安生,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也是每个女孩性格中的两面。
反转二:七月弃女出走了?
人生不能互换 结局只有一个
影片的开头是,网络上出现了署名为“七月”的小说《七月与安生》,有人想改编,但是找不到七月,只联系到了安生,安生闪烁其词,似于七月有嫌隙。
影片接近尾声时,安生的“女儿”发现了家明的名片,约家明见面,也揭开了最终的迷底,网络小说的实际作者是安生,只不过以“七月”为笔名,而安生的“女儿”,实际上定七月和家明的孩子。
家明追问安生七月的下落,安生的回答转化成镜头语言:七月将孩子托付于自己,飘然远走,七月成了流浪的安生,安生成了安稳的七月....
我再次有了弃剧的冲动,难道交换人生就像换个跑道一样简单吗?还是导演准备再造一个弃儿的文青萧红?抑或是想要来段民谣风,配上许巍的《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
可真相是,安生回到家后潸然泪下,原来七月死于产后大出血,早已不在尘世,她只能安排七月在自己的小说中恣意漂流,与其说安生是在安慰家明,不如说是她自已接受不了七月的死。
不少影评都津津乐道于该片的“几种结局”,但我心中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七月死亡版,虽然令人扼腕,但我认为这种结局才是对女性宿命比较精准的诠释:自由只是幻象,束缚才是现实。
当然也可以乐观地理解:你可同时拥有现世的安稳和自由不羁的内心,你既能灼如七月,又能安于此生。
当然还可以用天后王菲写给大女儿窦靖童的歌词:你不可以学坏,你可以不太乖。
《让子弹飞》中有句很霸气的台词:老子就是站着,也要把钱挣了,这句话袒露了导演姜文的野心,之前他追求艺术上的高逼格,看不上一味迎合观众的低俗商业片,但在《太阳照常升起》遭遇票房惨败后,他开始考虑怎样既要艺术和情怀,又要票房和卖点。
感谢《七月和安生》的编剧,感谢两次走心的欺骗式反转,让这部片子站着就把钱挣了。
为了表达致敬的诚意,附上四位编剧的名字:林咏琛、李媛、许伊萌、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