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心】的分享——
观心,需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即使都叫观心,但切入的角度会各有不同。我在以前写的文章中有说过这个问题。比如说通过聆听可以切入,通过观照寂静可以切入,观照念头可以切入,还有通过念诵、持咒等方式也可以切入。每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种方法,你在用的时候有一个感觉——自己能够快速静下来。
这是基本的入门,就是说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能够快速进入“静”的状态。不管哪一种观心方法,入静都是基础。如果基础不打好,效果就不好。
其实我在刚开始进行观心修行时,是没有任何人指导,也没有任何人教我要用什么方法的。包括在书中看到的内容,只是理论性的知识,在实际训练中要转化成适合自己的方法,有一个摸索的过程。
最开始,我是用了一个非常笨的方法,之前也提过,即强制性地观照自己的念头。因为那时不懂,所以就是强制性地去观——训练这种时时刻刻的观,觉知自己当下的心。这个方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比较难,特别是原来没有进行过相关基础训练,直接按这个方法去修,会特别难。因为你很难观得住,甚至根本想不起来去观。因为我们的念头会如瀑布一样停不下里。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想生起一个旁观者的观,难度是很大的。但是当时没有其他人指导我,所以自己就靠这种不断地提醒自己去观来进行训练。训练时间很长,效果也不好。
不过可能也因为用这种方法好多年,至少有五六年的时间,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提起观照对我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后面当我慢慢地摸索到更好的方法时,比如通过聆听声音、观照寂静等方式去改进,然后跟提起警觉结合起来,就能够快速进入到修行的正轨。这就是我前面一直在摸索的过程。
对于现在想要修行的人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为什么?《真心》这套书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叫《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我是2011年读到这本书的。在此之前我自己已经摸索了很多年,就是按照自己的笨办法训练了很多年。虽然有时候能进入宁静的状态,包括让心静下来,也能及时提起觉知,但是对于什么是真心,什么是空性,依然不清晰,有不透的地方,总有一层迷雾一样的东西。那个雾还非常薄,像个透明的罩子,但是很硬,看似很多东西理论上都明白,但自己的心在某些方面就是不透,就是透不过去。在读《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的过程中,包括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原来一些障碍性的东西慢慢地就穿透了,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磨的。
所以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找到之后除了要精进地进行静坐观心外,还需要在生活中多训练。一定要不断地用这个方法去磨练自己,把障碍自己心灵光明的东西给磨掉。即使是这样,比如在明白了自己的真心之后,也只是修行的起点,还需要在生活中继续训练,包括每天早晚的静坐去观照自己的心。但这时和原来的观心已经有些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会去参照不同的文化,比如不管是佛家、道家还是儒家的方法,都会汇归到观心中来。不管是哪家的方法,不管别人修的是什么,不管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方法和理论,都会把它转化到观心上来。这使得我在观心这条路上可以一门深入,一直深入下来,形成一种自己对于如何观心相对来说比较深度的理解。
有了这种理解之后,在面对别人的问题时,因为这个深度足够,同时这个深度又是从不同的广度转化过来的,当以这样的视角来观照别人提出的问题时,就可以快速地定位别人的问题,它是处在哪个点位上?然后它需要突破的点是什么?这个时候就能够比较轻松地解决一些问题。这是我一路修行过程中大概经历的情况。
其实,对于生活中的修行者来说,观心应该是时时刻刻的,因为我们生命本身所面临的各种因缘条件和环境,是永远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修”就没有终止的时候——雪师一直强调说文化和修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即修行是我们生命存在的方式,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你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存在?你的生命一直存在着,这个存在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你与世界的关系,你与他人的关系,你与自己的关系。在处理所有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要守住一个核心——真心。当然,需要先找到真心,然后守住它,在守住它的时候,同时用真心的智慧去面对生活,去处理事情。从根本上来说,在真心层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真心的奇妙之处就是——只有真心永远在这里,永远是空明的,永远是光明的。观心,是一种新的心灵的生活方式。
我刚才在群里发了一句话,每个人都是光明灿烂的爱,既是爱也是智慧,也是光明。说法可能不同,其实都是真心。包括真心,也只是它其中的一个名字而已,因为没有办法用任何概念去框住我们生命的本体。我们通过一些方法,将所有遮盖在它上面的污垢清除掉,然后让它本有的爱、智慧和光明能够显发出来,让它生起作用,作用于我们的生命,并逐渐成为我们生命的主宰。
大部分人的问题在于,当生命本源性的光明被遮住的时候,是意识不到真心的存在的。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眼睛盯在被乌云遮住的这种状况,每天面临的也的确是这种情况。但是修行一定要知道,要尽快找到——哪怕是能够从乌云的缝隙中透出来一线光,这个光是从你自己的心中透发出来的,那时你就会知道所有经典讲的包括雪师所讲的,就不再是一种理论,不再是一种知识,而是在传达一个真相——你自己生命的本来的样子。有了这个认知之后,才能够一直以这个方向作为生命的参照系,然后才知道该怎么去修行,这样才不会一直掉在幻相里,即被乌云遮住的、各种各样的让我们烦恼和痛苦的情绪升起来的状态。对于这种“幻相”,很难用语言去形容,在经典中形容成如梦幻泡影。它是一个不真实的状态,不真实是相对于真心本来光明的状态来说的。当真心本来的状态显发不出来的时候,乌云笼罩的状态就成了生命中的真实状态,但其实这种状态并不真实,因为一旦你见到了自己的真心,回望这种被乌云遮挡的状态,就会明白为什么说它是一种“幻相”。这是需要每个人去深入体悟的。
一定要在还没有见到真心时,多读《真心》,多悟《真心》,先在理论上明白,建立起一种信心和自信,然后要找到一种方法,首先是让自己能够静下来。做各种训练,可能功课也安排得很多,但是注意,假如你的心连最基本的静下来都做不到,那么就谈不到其他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一个能让自己静下来的途径,再进入下一步。
也许对有的人来说,打太极拳就能静下来,那就可以打太极作为入道的法门、路径;有人说唱歌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那也可以把唱歌作为入道之门。总之,没有固定的方法说必须是什么方法,每个人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相对来说,我比较推荐聆听的方法。为什么各种经典中也比较倡导这种方法?也是因为耳根有一个特点,即它是开放的。我们的听觉是完全开放的,没有任何死角的,用360度来形容都不够,它是一个全方位的觉——听觉的觉。你可以体会一下,就是呈现在听觉中的东西,它不依赖于你的选择。
比如说我们看什么,我们可以去选择我们的视线去看什么,你想什么你也可以去选择,你品尝什么也需要你去选择。在六根之中,只有这个听,是不需要选择的。而且,你也没办法选择。你可以选择去更专注的听,此刻其他的声音也会进来,这是听觉的一个特点。
基于听觉的这个特点,它会使【觉】本身的一种特性,在通过聆听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切入进来。注意,这个听觉,不是在那个声音那里,也不是在你听的这个表层,而是稍微深入一点,在你的听觉深处,在你的耳根深处,【宁静】就在那里。这是很容易发现的。因为我们一般去观心的话,你想直接观照内心的宁静,你会发现自己心里的念头太多了,各种各样的念头可能会阻碍你,但是通过聆听的方式可以让你快速地进入到这种宁静中。
当然,这个方法也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因为有的人可能听觉没有那么灵敏,或者说他听起来没什么感觉。那就需要找另外一个方法。只有找到了这种方法之后,在做功课的时候,你才能够把功课跟适合你的东西结合起来。
比如说你做大礼拜的时候,就可以处在一种祈请并聆听的状态中去做大礼拜。在做功课,比如说做虔信瑜伽的时候,你也可以在这种聆听的状态下去做虔信瑜伽。就是用一个方法把你所有的功课穿起来,这个时候你的修行就不会散。你所有的功课都有了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在不断的深入。
刚开始是静,【静】深入进去了,之后就是你的心能够【止】,然后在静和止之中慢慢地变成定。有了定力之后,你的观才有力量。其实,在训练静、止、定的过程中,观的力量同时也在提升。有了【定】之后,再按照书中所说的那些关于如何深入去观的内容,然后深入地去观、去体悟。
这个时候你才能够对自己的生命,对世界,对一切人事物,在一个新的、非常深入的角度上对它产生全新的理解。而不是我们平时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它是从根本上去消解我们对于所有这些事情的执着——这其中最核心的点,最根本的点,就是佛教的空性智慧。
一个人的修行能够深入到什么程度?你的智慧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跟你对空性的体悟深度与广度密切相关的。刚开始是理论学习,这种理论说起来是非常简单的,就是缘起和性空,没有其他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汇聚而成,所有可感知的一切都是因缘汇聚而成。但奇妙的是,不管是因还是缘,这两个方面,它同样都是由因缘构成的。就是所有的缘也是由因缘构成的,所有的因还是由因缘构成的。所有的因缘一层层剥到最后,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那里,根本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真实的东西在那里。这时你对人,对事,对物,对世界的看法就会跟原来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
原来在你眼中非常真实的世界,突然变得不再真实了。虽然一切现象还呈现着。但是当你发现这些现象仅仅是一层一层的因缘叠加出来的影像的时候,你的执着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础。我们所有的烦恼和痛苦来源于执着,这个执着则来源于我们所执着的那个东西,让我们烦恼让我们痛苦的那个东西,我们认为是真实的。
但是通过这种深入的观照,你就发现,你所执着,你所痛苦,你所烦恼,你所认为真实的那个东西其实根本就不真实。它有点像什么呢,有点像一个一个小小的肥皂泡,每个泡沫其实中间都是空的,你抓不住它的。但是很多泡沫叠加起来之后就会呈现出来一个形象,看起来很真实,如此而已。
但这种智慧,这种眼光,它不是为了否定说这个世界不存在,这个人不存在,这个东西不存在。不是的,它不是为了否认这种现象上的存在。而是为了让你明白,所有这些现象上的存在,它注定是变化的,它注定是没有实质的,它注定是留不住的,它注定是不可得的。我们总是想要得到某些东西,总是想把某些东西抓在自己的手里,总是想要某件事情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心思是那样的,然后我才满意,如果不是那样的,那我就不开心。
但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真实的情况是,外面所有的东西,就根本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东西在那里,就是你认为的那个样子的。而是它永远在因缘中变化。而这种因缘的变化呢?它又是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因缘共同促成的。组成这个因缘的条件太多太多了,根本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所以说,为什么要全然接纳呢?因为你根本就掌控不了。如果试图去掌控,就是愚痴,就是无明,就是妄想。因为本来如此,没有任何人能够掌控,佛陀也无法掌控,雪师也无法掌控,没有任何人能够掌控。因为因缘一直一直在变化。所以,当你能够看透这一切,放下内心的执着,安守自己的本心,就可以得到自由和解脱。
然后你通过这样深入的观照,去回观自己心的时候,你会发现,刚才我们说的是心感知的对境,所有的对境都是缘起性空的,不管是人、事、物还是世界。然后回观自己的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心同样也是如此——你的心同样也找不到一个坚实的、真实的、不变的、实体的、永恒的本体——你同样是找不到它的。
你会发现,所有支撑自己的“真实”的“自我”,存在的那个执著——对自我的执著,就真的仅仅是自己的执著。支撑这个执著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因为你不了解自己的生命,所以把一个错误的认知当成了是真实的,然后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当这个认知的底层被突破了,你会发现自己没有了——你在这里说话,你在这里听,但是这个自我就是没有了。没有这个自我,没有了之后,你再去观照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本身就是因缘。
比如说我现在说的每一句话,它就是因缘产生的,因为我们有今天的读书会,大家说让我分享,然后才会有这些话的产生,这就是在因缘中产生的。而且它同时就在此时此刻,在这个当下,就在这个因缘中变化着,就在这个因缘中消失了,当下就消失了,它是留不住的。
注意,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如果说修行回到最简单的一个基点,如何去观心的话,其实特别特别简单,那就是回到当下——回到当下,一切都在当下中变化,但是,一切也都是你无法抓住的。你可以看着一切的发生,你可以体验一切的发生,但是你不执著它就可以了。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就是当你真正的看到,所有一切真相的时候,你会发现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因为你所执著的那个东西本来就没有,根本从来就没有真实的存在过。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不管是世界还是自己还是自我,它都是源于一个错觉,正是这个错觉,构成了烦恼的基础,构成了痛苦的基础,构成了所有一切精彩故事的基础。当这个基础被消解掉的时候,你就发现没有什么可执著的了。这时,不再执著什么,自然地放下一切,始终安住于当下,就是自由与解脱。
剩下的就是需要一点点地消除习惯性的习气。因为我们原来深受这种错觉的束缚,长期在错觉中生活,你的生命长期在错觉中形成了一种基于错觉而产生的行为、语言、思想习惯,正是这种习惯造成了我们的生命深受束缚,痛苦和烦恼。
所以,即使我们见到真心,也仍然有这一套东西在阻碍我们回到真心中来。所以,这个时候的观心就是你要时刻回来,时刻警觉自己的心,不要被这种错误的认知再捆绑回去,不再被它俘虏,不再当它的奴隶。但是,如何做永远是自心的选择,自己对自己的战斗,自己永远是自己的对手。因为你的觉就在一念之间,这一念之间你掉进了迷里面,你没有警觉,没有醒来,没有发现自己掉进了迷里面,那么你就在迷里面,就开始了迷的因缘。这个迷的因缘链条就开始产生作用,它就沿着这个迷的方向,在不断的不断的不断的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然后直到你突然发觉我怎么又被骗了?当你发觉的那一刻,其实你就解脱了。所有的修就是为了让你发觉自己被骗的这个能力能够得到快速地提升,提升到不管什么时候,你都不再被骗,不再被假象所欺骗,就可以了。
当所有这一切都清晰了之后,其实你对于到底如何去修行,也就明白了。这样我们就不会被一些表象上的东西迷惑,去纠结到底该怎么样。因为只要最核心的东西你能把握住了,就都没有问题。你只要沿着这个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深入,那么就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