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感叹时光的流逝,因为她始终那么美好而自然,只想沉浸在岁月的河流里,感受水流对河床的抚触,听鱼儿和水草轻柔的耳语,哪怕是一场咆哮的洪流,亦是欣赏她的气势磅礴。
没有年轮的增长就没有大树的参天之势,没有眼角的纹路怎能证明自己历经的过往。
成长总是在时间和事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一夜之间长大”的人不少,“一辈子也长不大”的人也比比皆是,于我而言应该是之于两者之间,所以很久了,总想对自己的这些年说点什么,那就用不成熟的文字告慰一下吧。
这些年——之于身份
那个高举“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心没肺的元气少女摇身变成了走哪都需要拖家带口的妇女。曾几何时我也忌讳“妇女”这个词语,不喜欢诸如“3.8”之类的字眼,甚至与之相关的节庆都嗤之以鼻。可是在孩子一声声“妈妈”的叫喊中会渐渐调侃地对自己说,是什么可以让立着的山为之倾倒,“妇”也。我没有对文字去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解读,只想如果这样无伤大雅的自嘲,哪怕是曲解能换来自己内心的愉悦又何尝不可?
于是,就这样,甘为“妇人”,在点滴生活中去领悟老祖宗“养儿方知父母恩”的千年智慧;于是,就这样,曾经有空就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变成了“见缝插针就会回家”的奔走;于是,就这样,从单纯的女儿变成了女儿和儿女的妈妈;于是,就这样,也要学着融进那个你近半生了才踏进的、似有你又无你的原属于他的、也可以被称之为是你们的家;于是,就这样,更像是携一战友,共同挑起亦如农家的扁担,挑起儿女这头,不能放下父母那头。
这些年——之于情感
说到亲情,我想用一句流行网络的句子来做概述,那就是“电频车到不了的地方都是远嫁。”这嫁的不分男女。对亲人的牵挂、故土的惦念,尤其对我们这些曾经拼命逃离小城的人来说,如今又多么拼命想要回得去。这份深情越是年长越是浓烈,跟朋友常开玩笑说的,似乎都嗅到了一丝落叶归根的气息。
谈到友情,记得在某个视频上看到观点说人到最后发现只剩下父母亲情,个人观点极不认同。我一直笃定认为我深得老天的眷顾,按照佛家说法那叫几世修来的福分,挚友虽寥寥无几,却都足以刻进生命。朋友虽无血缘却好似亲人,毕竟还在过河的泥菩萨总还想着护我周全的别说一辈子就是几辈子也难得遇上一个。我想到我归于尘土的那一刻,或许为我送别的亲人、朋友会是将近对半吧。
再讲爱情,到了现在的我看来,一半亲情和一半友情融合的相处模式该比较安全且舒适,而这最简单的要求恰恰是能拾起生活一地鸡毛最好的工具。
这些年——之于心性
回望这些年岁,不说历经坎坷和沧桑巨变,但是也经过一些事,心性的改变是我自认为最大的收获。
更平和,相较于年轻的气盛,已经学会更多的和解。这种和解无需巴结、不用讨好,本能地可以平和接受与自己不同的很多观点存在、平和地跟自己意见迥然的人相处共事、平和地允许自己和他人犯错。这种平和并不是完全不争,更不是懦弱,只是更加随性却不肆意妄为,更加坦然却不纠结、自困。
更理解,理解别人的恶言、理解别人的批判、理解别人的不支持、理解别人的不理解,更多的理解代替了辩解,这种理解并不需要压抑自己去委曲求全,只是能看淡辩解不见得就能真的能让他人转变。
更感恩,能感恩每天醒来还能睁眼的美好、能感恩我的父母健在、感恩兄弟姐妹和朋友都不常联系却没有走远、感恩孩子在我身边的闹腾、甚至陌生人一句暖心的话和一个不经意的微笑都可以让我心存感激。
更知足,慢慢学会不跟比我有钱的人比钱财、不跟比我年轻的人比胶原蛋白、不跟比我豁达的人比胸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是让我们不思进取,更多的是让我们能更好的珍惜当下、简单快乐地活。
心性更加健康、自己更加舒适,极端更少了,当然距离中庸又还远得很。
这些年——之于未来
这些年,社交基本没有,欠了朋友不少互动往来,事业上的明显下滑,太多的畏首畏尾止步不前,疫情影响是一部分因素,更多的也有自己以此为借口的懒惰。过去的终归尘封在昨日,总体是心怀感恩的,向着更好的自己走去,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明天。
未来,太多的诺言需要用行动去兑现,太多透支的恩情需要去填白。感激不想只是豪言壮语、更无需觥筹交错,终想用默默的耕耘能够换成你一声需要我就能抬手的回报。
写在最后
心有余悸地告白完这些年,唯愿能将此作为未知将来的起点,整装再次出发,期待以后的更多“这些年”都继续有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