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学校教育模式和目的,其实在任何国家的主流教育系统基本上只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我们社会的人:二是使受教有者具备某种技能,然后社会来安排其在某个位置上工作。
在这样宏观的、保证制度公平的思路下,主流教育系统的教育方式更趋向于保守和模式化,而甚少考虑个体。这种模式不是刻意设计的,而是历经长时间的演化而来的。而每一个时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该时期社会使命的投射。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国门开放带来的国际化潮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具有创新思维、行动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在任何行业都受到热烈欢迎。创造力在现在和将来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工作机会不再是老板给的,而是要靠自己去创造。而一个人的创造性不是被教出来的,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创造力的人才,学校应该做的是给孩子一个发挥自己创造性的环境,老师起到的作用应是智慧地引发孩子们创造的过程。
当今社会,免费的义务教育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一切升学进路的设计,也是以公立学校的教育模式为依据。所以让孩子进入公立学校,接受主流教育,对大多数家庭而言似乎是最安全也最经济的做法。但主流教育却没有因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虽然改革一直在进行,却只是局限在教材、教法等方面,脚步显得迟缓而凌乱。在以考得高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下,鼓励对既有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质疑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孩子们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源。
在今天的中国,就像“铁饭碗”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一样,教育的“安全”与“经济°也不再是绝对的。就算孩子沿着升学的道路顺风顺水地走到终点——考上大学,就真的安全了吗?大学华业找到一个好工作就安全了,近年来,大学扩招持续升温,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烫手。许多家庭为孩子上大学、找工作花光了积精,基至举供。但在就业市场上,给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准备的,基本上是低薪的工作,家长的投资并未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个巨变的时代,很多家长都切身感受到,孩子们长大后所要面对的,将是和今天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切决策的考量都处在动态之中,虽然每个家庭的情况干差万别,但如何在动态中把握平衡,让子女今天所受的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几乎是困扰所有家长的难题。
从古至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一直是我们认同并向往的教育。今天的教育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给每个孩子多元的适性成长的空间—不会因不适合权威管理、升学竞争的教育模式,就无法有良好的学习,甚至成为失败的牺牲者。这样的“理想”学校有可能存在吗?
〝理想”的学校不会自动出现,纵观世界各国家长争取教育选择权的历史,可以看到,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多元化,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着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