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拆解《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在精神分析中找到自己》中费尔贝恩关于人格理论的一个知识点。
R:
费尔贝恩写到,儿童在与“前矛盾客体”的关系中是以“原始的未分裂的自我”开始生命历程的。由于客体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会令人失望,为此,儿童需要内化它来防御这种失望所引起的痛苦。然后,儿童再用以下的方式来对待这个“原始的、未分裂的、被内化的内部客体”。
1、将客体中那些太过痛苦以至于无法承受的部分与那些相对理性的意识的部分分裂开来。
2、再将它们严格的压抑起来,因为它们十分痛苦,难以忍受。
3、同时,当儿童修正了此原始的、未分裂的“前矛盾客体”的经验时,他也会修正其自身单一的、未分化的自我。
与此同时,自我也会采取类似于将无法接受的客体分裂成部分客体的方式分裂自我。
(原文书中30页)
I: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关系的情感需求以及在关系中原始的欲望,会有一部分得不到满足,当得不到满足或者某种要求,没有被抚养人应允的时候,儿童意识中必然有失望的部分生成,而这一部分失落感带来的痛苦,儿童会在心理上采取一些防御的措施来完成,比如自我安慰自己:我的要求太过分了,爸妈才会批评我。我不应该索取太多的关注,我错了。爸妈心情不好的时候,我犯错误,所以他们责骂我。我不应该......所以我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爱。
这些自我防御的生成是儿童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而正是这些防御机制,导致儿童将原始的未分化的原始自我压抑到了身体内部,也就是不敢真正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想法,通俗的讲“不敢活出真实的自己”。
一方面儿童会坚守自己潜意识中的想法,一方面儿童也会内化抚养人的要求逆来顺受,这样便出现了性格中的偏执分裂。儿童一方面内化已经形成的心理经验,试图修正自己不被允许,不被关注的部分,认同抚养人的习惯方式(假性自我),真实自我却在经验到被“坏客体”伤害和拒绝的部分。
A1:
正面的案例
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童年长得非常丑,父母常常在指责孩子的时候脱口而出,“你长得不争气,学习也不争气”。成年后的女孩虽然出落得美丽大方,可是童年内化了父母的观点,女孩骨子里一直认为自己长得非常丑,所以找了三任男朋友,不是游手好闲就是好赌成性,女孩痛苦不堪,周围的人也非常不理解,都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励志而美丽的姑娘,偏偏遇上了渣男呢?
后来通过心理咨询,女孩获得新生,自我评价得到修正,重新择偶的时候,女孩有了乐观而公正的标准,遇到了心仪的男人,步入婚姻。
反面的案例
一个女孩童年中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与关注,女孩想尽各种办法讨好父母,表现自己,学习成绩好,体育成绩好,可是父母一直将关注点放在女孩的弟弟身上,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家庭。
女孩成年后有了自己的婚姻,在婚姻中,女孩各种作,与丈夫冷战,对抗,将自己的婚姻过得一塌糊涂,女孩的父母劝其离婚,但是女孩硬是将婚姻这么过下去。这个案例中,女孩童年中内化了父母的观点,自己不如弟弟,自己是不好的是不配得到爱与关注的,所以成年后的女孩,在婚姻中,即使丈夫对她好,女孩也各种作,因为她潜意识中一直认为自己是坏的。
A2:
偏执分裂的部分并不可怕,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整合统一就可以了,这让我再一次联系到假性自我与真实自我的概念,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做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释放出真实的情绪体验,“真自我”的部分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