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10.23今日霜降//诗词三首·乙巳岁霜降抒怀 //霜降·秋景·秋意(一)

      题记:霜降时逢,暮秋节临,西风飒飒,动撼苍旻。千山落叶,纷纷如雨,九曲寒流,悄然作津。岂畏青丝,染成雪色,但求浊酒,怡养天真。心随雁字,书写空碧,一扫浮云,始见星宸。

七律·乙巳岁霜降抒怀

晓来草木挂琼珍,遍野黄华笑客身。

节物催人惊老境,浮云蔽日畏清尘。

时逢霜降寒初动,心伴鸿归意转新。

且看松筠存晚翠,不随桃李竞芳春。

霜天晓角·乙巳岁霜降抒怀

    霜凝碧瓦,晓色分林罅。偏叫竹兰梅菊,西风里、犹堪画。

      休讶年光乍,鬓华终不假。且看暮秋时节,雨散处、千峰姹。

七言排律·乙巳岁霜降抒怀

序属三秋岁将暮,时逢霜降天又寒。

千林脱叶纷如雨,九曲凝澜悄作滩。

雁字书空寻故道,蛩声咽露诉更阑。

篱菊抱香枝上老,岭枫燃火雪前丹。

收晚稻,理菊冠,西风卷幕启冰纨。

青衫已惯披星久,白发何妨对镜看。

云影天光澄玉宇,松烟砚海润毫端。

且倾蒲醪消块垒,漫裁锦句咏悲欢。

节物催人惊岁杪,浮生若寄叹驹隙。

秦宫汉阙归稗史,越水吴山入钓竿。

欲驾长鲸巡碧落,敢邀皓月照金鞍。

鸿爪雪泥皆定数,莼羹鲈脍即仙餐。

振衣直上昆仑顶,笑指沧桑掌上观。

心随大化巡寰宇,身共梅花修德坚。

回首红尘千万劫,冰轮已过十二栏。

霜凝万物心:二十四节气的当代精神启示

      时值暮秋,霜降已至。晨起推窗,但见瓦楞凝白,庭草敷霜,天地间仿佛被无形之手撒上一层薄盐。这个处于秋冬之交的节气,总在不动声色间完成季节的交接仪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豺祭兽、草木黄落、蜇虫咸俯。这三个物候意象连缀成一幅完整的秋收冬藏图——猛兽储备过冬,草木卸下盛装,昆虫潜入地下,整个自然界都在践行着“藏”的智慧。

      翻阅古籍,霜降在传统社会具有特殊意义。《周礼》记载:“豺祭兽,然后田猎。”此时节恰是皇家狩猎演武之时。而各地农谚更为生动:“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农人通过观察霜色判断来年收成。霜在农耕文明中不仅是物候标志,更被赋予某种神秘力量——既终结生机,又孕育希望。

      文人墨客笔下的霜降则更富哲学意味。白居易“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写尽万物归根的自然律动;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在肃杀中发掘绚烂。这种对生命节律的深刻体认,正是中国传统时间美学的精髓所在。

      然而在当代都市,霜降的文化意蕴正在消褪。我们躲在恒温的室内,与自然节律渐行渐远。但当我今晨看见那层薄霜,突然意识到:霜降或许正是现代人最需要重新认识的节气。

      霜的本质是水汽的凝华。这种从液态到固态的相变,恰似人生从张扬到内敛的必然过程。青年如露,透明易逝;中年如霜,凝重坚实。霜的结晶需要特定温度与湿度,人生的成熟也需要岁月的冷却与经验的积淀。

      现代生活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正是失去了“霜降意识”——我们追求永恒的生长,拒绝必要的收敛;渴望不断的获得,畏惧必要的舍弃。但自然启示我们:没有霜的肃杀,就没有来年的新生;没有冬的收藏,就没有春的萌发。

      霜降时节,最适合审视生命的“减法哲学”。就像树木主动落叶以减少水分蒸发,我们也需要定期清理精神的负累。那些不再滋养心灵的关系、徒增烦恼的欲望、消耗能量的执念,都该如秋叶般放手。

      这个节气还教会我们“待时”的智慧。霜总是在晴夜悄然形成,需要特定的天时地利。人生的许多突破也如此,不是一味猛进就能达成,更需要沉潜积累,等待合适的时机。

      站在布满白霜的庭院,我想起《淮南子》所言:“霜降而树谷,冰泮而求获,欲得食则难矣。”万物皆有其时,违背时令的强求终将徒劳。这种顺应自然的时间观,或许正是焦虑时代最好的解药。

      霜降已至,冬天将至。但不必伤感,因为每次终结都孕育着新的开始。让我们如大地般学会收藏,在静默中积蓄力量,等待属于自己的春天。毕竟,最寒冷时节里坚守的希望,才最接近生命的本真。

              2025.10.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