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几个字和多会用几个字是有好处的。不过,这个好处很有限,它不会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文字。本来嘛,不管我们怎样精研古典文学,我们自己写作的工具还是白话——写旧体诗词是例外。这样,我们的学习不能不是摸一摸前人运用文字的底,把前人的巧妙用到我们自己的创作里来。这就是说,我们要求自己以古典文字的神髓来创造新的民族风格,使我们的文字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的特色。我们的责任绝对不限于借用几个古雅的词汇。是的,我们须创造自己的文字风格。
因此,我们不要专看前人用了什么字,而更须留心细看他们怎样用字。让我们看看《文心雕龙》里的这几句吧:“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写这段话的是个懂得写作甘苦的人。要不然,他不会说得这么透澈。他不但说得透澈,而且把山海风云都调动了来,使文章有气势,有色彩,有形象。这是一段理论文字,可是写的既具体又生动。
我们从这里学习什么呢?是抄袭那些词汇吗?不是的。假若我们不用“拿笔”,而说“搦翰”,便是个笑话。我们应学习这里的怎么字字推敲,怎样以丰富的词汇描绘出我们构思时候的心态,词汇多而不显着堆砌,说道理而并不沉闷。我们应学习这里的句句正确,而又气象万千,风云山海任凭调遣。这使我们看明白:我们是文字的主人,文字不是我们的主人。
全部《文心雕龙》的词汇至为丰富。但是专凭词汇,成不了精美的文章。词汇的控制与运用才是本领的所在。我们的词汇比前人的更为丰富,因为我们的词汇既来自口语,又有一部分来自文言,而且还有不少由外国语言移植过来的。可是,我们的笔下往往显着枯窘。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只着重词汇,而不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