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day3

     

诱因ABC's

今天读的是第一章的后半部分,详细阐述了诱因理论,什么是A,什么是C,强调了B的重要性。

        面对事件我们的四种略带神经质的感觉,过分烦躁,过分生气,过分抑郁,过分内疚会刺激我们失去常态,我们就很容易某人某事牵着鼻子走了。要想阻止这类事情发生 ,我们首先要了解A's——诱发性事件。

      诱发性事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重大危机,如洪水饥荒疾病等。通常面对这些事件(或者重大灾难),人们反而能临危不惧 ,显示出非凡的能力。另一种则是日常的烦心事,无可奈何的担心,麻烦,决定和一些难相处的人 通常这些日常琐事反而更容易让人六神无主。在你必须做的和你认为对的之间老是存在差异,不确定自己做得好不好。

        事件并不能直接影响我们的感受和行为。比如同样是堵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暴躁的人 可能会犯路怒症,会突然脾气上升,当时与他产生接触的人可能都会影响。而心平气和的人会欣赏到慢下来才看到的风景。我们大概都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比如同事说,“你今天看上去像吃了火药” 我们会脱口而出,“刚才有一个小时堵在路上,烦死了”。而同时,另一个也遭遇堵车的同事则依然和颜悦色。所以堵车这事件,不直接影响“与同事的冲突” ,这里我们就理解了诱因理论的A's不直接产生C's。堵车事件发生时,你的所思所想(B's)才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行为。不管事件或大或小,我们如何看待它才真正决定我们会有多焦虑,多愤怒,多抑郁,多愧疚。

      所以我们对事件的信条是非常重要的,信条来自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在B处对某人某事的思考方式真正决定了我们如何去应对。我们有控制反应,不被他人他事所左右的潜力。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对我们的行为负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是负责任,不是自责。责任指的是你对自己的感觉和行为负责,因为你有引导和控制它们的能力。自责指的是你因表现不好而让自己无地自容。承担责任是健康的,自责则是自毁长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