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清县吴石匠引起的蝴蝶效应
1768年一个名为“叫魂”的妖术在乾隆年间出现,据称,术士们通过作法于受害者的名字、毛发或衣物,便可使他发病,甚至死去,并偷取他的灵魂精气,使之为己服务。
浙江德清县有一位吴石匠,在当地承包建桥的工程,有一位沈农夫听闻德清县的拱桥需要维修找到吴石匠,吴石匠问沈农夫来找自己有什么事,沈农夫告知了原由,自己和已故长兄(同父异母)的两个儿子一起生活,这两个侄子在家好吃懒做,不断折磨他。
而且还殴打他的母亲,他觉得在阳间找不到希望,决定祈求阴间的力量,他在土地庙的供案前焚烧了一张黄纸,正式向土地爷告状。刚好听说德清县工程的消息,也给沈农夫带来了新的希望。
据他们说,石匠们需要将活人的姓名写在纸上,贴在木桩的顶部,这样会给大锤的撞击添加某种精神力量,人们称之为“叫魂”。那些因此而被窃去精气的人,不是生病,便是死去。沈农夫是抱着这样的希望来找沈农夫的,沈农夫在纸上写上了两个侄子的名字(他本人是不识字),两个侄子的名字还是在渔业商行的账册上描下来的。
沈农夫问吴石匠这些东西用吗?其实吴石匠自己什么也不会,只是他听说了有关民间这些流言,吴石匠害怕如果这样做会惹祸上身,就把沈农夫带到地保,地保带他们去了知县府邸,知县知道了案情觉得民间谣言不可信,但是沈农夫的行为会造成民间民众的恐慌,打了沈农夫二十大板放走,吴石匠也回家了。
可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发生在萧山的事情把吴石匠再次牵连到“叫魂”的案件里,牵连的故事就不细说了,大概就是抓到类似“叫魂”的人,而这个人诬告了吴石匠,有把吴石匠牵连进去了。
同样的案例在浙江德清县、萧山事件、苏州的乞丐和胥口镇奇事都发生了,“叫魂”案件从长江中下游发生,在浙江、江苏和安徽陆续发生最后蔓延到全国,“叫魂”案件上传到中央,身在北京承德避暑山庄的乾隆的高度关注。
乾隆皇帝是继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后第四位大清皇帝,是清朝在位时间最久的一,喜好书法、诗词和骑射,平定了朝鲜、越南和西藏等边缘地区的叛乱,在位期间国家和平,没有大的动乱,也是大清最后一个“盛世”,对比宋朝时期国内动乱不止和民不安生,乾隆年间这种“盛世”该怎么去看待,这种“盛世”在民众眼中会是什么样呢!接下来看看。
2.清朝的社会和政治状态
乾隆年间也就是位于清朝,清朝替代明朝满族征服了汉人,多尔衮入京后颁布的削发令(前额削发,后面留辫发式,值得一说的是削发令并没有制定在《大清律例)里),没有强制,多尔衮想国家经动乱刚稳定,如果现在强制汉人削发,会造成不必要的动乱,还是缓着来。
虽然是缓着来,但是削发令的颁布还是引起文人、士族的抵抗,中国祖训遗留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且民间流转人的身体中“魂”和“魄”的说法,“魂”指的是“阳”(男),“魄”指的是“阴”(女),《易经》中就有关于阴阳和男女的是一体的说法,身体里的灵魂是可以自由离开肉身的,人们相信这种说法,特别是在人生病、昏睡、意识不清晰的时候,父母和术士都会念其名,帮助灵魂回归身体。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生病发烧躺在床上的时候,奶奶会在家门口喊我的名字,喊我回家吃饭,现在我想想,这就是民间迷信流传下来的“叫魂”思想的残留。
我很吃惊,在两百年前乾隆年间在江南地区出现这样的“案件”,可想百姓的恐慌是巨大的,百姓们采取的方法有,他们对村外来的陌生人的警惕性很高,来了口音不是本地的人都会把人捆绑起来进行殴打和质问(殴打致死的案例很多),还有请人做法等等。
来看看“叫魂”的发源地江南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经济背景,当时江南以纺织业为主,农民昼夜工作才能获得生存的本钱,这就要说到人口增长、粮食的引入和国外白银和铜的流入。
16世纪过度到17世纪中国人口的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增长了一倍,从原先的一亿五千万到3亿五千万左右(有外来的玉米、红薯、花生这些食物的原因),人口的增多需要的耕地也多,当时的耕地面积有限,而且耕地的使用权都在地主手里。
清政府通过税改革和废除义务劳役,将政府的对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外包给地主,地主和农民之间是雇佣关系,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但是人口的增多耕地少导致大量的无业游民(乞丐、游僧、小偷)。
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以丝绸销量最佳,上层社会的商人、文人和官员都是买他的爱好者,国外对中国茶叶、瓷器和纺织品的需求量大,流入大量白银和铜,促使国内物价的上涨。
随着人口的增多、白银的通货膨胀,底层人民对生活是不敢懈怠的,动员家里所有的劳动力来生产,而那些无业游民和存心搞事情的人,让这些稳定的人感到了危险,而且据说“叫魂”还会夺取小孩的生命,在当时医疗资源不足,儿童出生率死亡率高的时代,人们更加对无业游民有敌对情绪。官僚机构对这种居无定所的人也是头疼,很多犯法的人隐身在僧侣中,加上四处移动抓不到。
3.“叫魂”案让我感兴趣的点
过往发生的事情就是事实,而这事实随着时间的流逝,让我们看不清真假,可是在北京故宫的档案中保留着当年乾隆朱批,通过朱批可以了解当时乾隆对“叫魂”案件的态度。
乾隆是“叫魂”案的总指挥官,在第一次接到上报的“叫魂”奏折,乾隆就下了“清剿”这个命令,在案件不断增多和跨地区作案,让乾隆更加不安,在他内心坚定的认为“叫魂”案件背后有着主谋,对下面的官员持续不断施压,官员只能用刑和加快办案的速度(保证不了质量)让无辜受冤的人增多,随着案件被移交到军机处,相关嫌疑犯都移交到北京。
北京官员看见的是嫌疑犯的手脚骨碎裂,身上的伤口已经发炎结脓惨不忍睹。官员询问嫌疑犯发现他们的口供和之前的口供之间有漏洞,还有不同的地区的嫌疑犯之间的口供相差太大,让首辅胡志勋起了怀疑,可是胡志勋不傻,不能直接告诉皇帝你错了,这样自己回招祸,而是旁通过搜集证据在一次又一次的把证据拿给乾隆看,促使建隆最后下了撤销“清剿”的命令,“叫魂”就慢慢消声灭迹。
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乾隆会在这次“叫魂”案件中变得如此偏执,是什么触动了他敏感的心弦,第一是是民间“叫魂”案件里有,剃发叫魂之说。第二是对于有关谋反的案情,乾隆更加不会放过打压的机会,第三是这次事件的发生过程,乾隆看到官僚机构无所作为的行为,想通过“叫魂”案件来清理“垃圾”官员,这种不同立场代表着不同的观点和事实,让人感叹命运的造化弄人。
——以上内容来源于《叫魂》一书,孔飞力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