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怎样形成,一生怎样度过,为什么在关键节点会这样而不是那样选择?为什么女孩子明明自己很漂亮却不会打扮,不会撒娇,不会取悦别人?为什么愿意自己忍让,满足别人,甚至自己的升迁机会也拱手让人,内心深处图的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喜欢独处,工作中喜欢单打独斗?作为队员很杰出,成为队长就不知所措?......人生充满不确定,却又在冥冥之中仿佛被写好了“定数”。童年时期,来自父母训诫、周围人评语、学校教育 、老师点评、同学朋友反馈,这些都会成为潜意识里影响你做决定、做选择的限制。
13条禁止令,冥冥中撰写你的人生脚本。
以下内容整理自【绘分享超级妈妈训练营-陆老师微课分享】。
第1条禁止令:不可以做xx事。
举例:“你不能爬树,会跌下来受伤”。
解读:规范孩子的各种行动,各种限制,孩子形成“我还是什么都不做比较好”。
作用:表面看起来是乖小孩,长大缺少自主性,缺少自己的想法。在职场中,不乏有很多等待指令型员工,当没有别人的指令,不知道要怎么做,失去目标。
第2条禁止令:不可以做自己。
举例:性别认同。“女儿就是赔钱货”“哎,要是个儿子就好了”等语言、文化渲染。
解读:对于性别性格,一些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事情,如果有无法接纳的地方,可能这条禁止令在发挥作用。例如:女人没有女人味,男人没有男人气概。女孩子知道自己很漂亮,但内心深处不知道该如何打扮,不知道如何吸引男性,撒娇等。这些事情你本来都能做好,但是潜意识里不知道如何去做,感觉不应该去做。所有明明能做,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会去做的事情,就是这条禁止令的作用。
作用:对自我、自信的否定。如果这部分连父母都不喜欢,别人如何喜欢,自己为什么要喜欢?从而对自我进行了否定。这类人对社会评价十分在意。
第3条禁止令:不可以孩子气。
举例:“你是哥哥,有担当一点”;“你已经是这么大了,还哭啊”
解读:这类人,聚餐时忙前忙后帮大家夹菜斟酒,而自己却不知道该如何关心自己,如何享受别人的关心。
作用:明明还在孩子,却过早的催熟。这类人过于认真,甚至顶真,有些是别人的事,却必须要自己做,不做不行,责任感过剩,变成一种累赘。
第4条禁止令:不可以长大。
举例:跟上一种相反。凡事皆为“你别动,妈妈来帮你”。
解读:过渡保护、过渡宠溺的家庭。孩子形成“我还是做个孩子吧,什么都不做比较好”的心态。
作用:恋母情节,巨婴,妈宝。分析:父母为什么不让孩子长大?原因多种多样。例如,孩子不长大,家长享受“永远正确”的感受,等等。不是孩子不愿意长大,而是父母不愿意放手,因为放手后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和挑战。反过来说,如果父母对自己足够自信,这条禁止令不会轻易施加在孩子身上,这条更多是父母如何看待自己。
第5条禁止令:不可以有情感。
举例:当你跌倒了,家长说“不可以哭!男子汉哭什么哭!”
解读:不苟言笑的家庭,孩子看起来坚强,但是内心心酸、苦楚,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压抑自己的情感,对很多事情装作漠不关心,装作毫不感动,没有办法痛哭流涕,也不会勃然大怒,声音没有抑扬顿挫、表情匮乏。
作用&分析: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有情感?可能父母身居高位,情感是一种累赘。需要快速完成一件事情,讲究纪律,情感是不能起到帮助的。严肃的环境下,情感是被压抑的。父母对孩子有威严所在,对孩子是一种禁止令。孩子开心的状态,父母认为太轻佻,太孩子气了。人生在世,苦多乐少。有排泄的渠道还好,如果连渠道堵上了,连表达、感受自己情绪的能力都退化、消失了,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很容易出现心理病症。请家长反思,千万不要给孩子这条禁止令。表面看来满足家长的内心需要,但孩子内心一片荒芜,最后的出口堵上了,把享受自己人生的机会抹杀了,把自己的情绪通道堵死了,非常危险。表达情绪很重要,家长要鼓励孩子表达,情商不是通过压抑完成的,而是通过培养、提点完成的。
第6条禁止令:不可以思考。
举例:“不要跟父母顶嘴!”,“你坐下,安静听我说!”
解读:在父母歇斯底里怒骂下成长的孩子,会放弃思考,更没办法进行精密逻辑思考。很多人相信卜卦、算命、星座,可能受了不要思考的禁止令。
作用&分析:父母为啥不让孩子思考?思考带来碰撞。“智慧的代价是矛盾”。父母为了当下的安稳,不想发生冲突,恐吓孩子,不允许多想。孩子确实会想的不完善,幼稚,烦人,但我们不能剥夺孩子思考的权利。不能因为孩子跟你的观点不同,就把孩子思考的机会打压了。一流的智慧是让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存。在你家,是不是只有你说的才是对的?一言堂,你在否定孩子的同时,把孩子思考的机会也否定了。孩子是成长的,现在不懂不代表以后不懂,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比较心强、得失心强、胜负心强的父母,很容易不自觉打压孩子的能力,长大了孩子发展不好,就从父母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会鼓励孩子、允许孩子怼自己的,允许多元化观点存在的家长,认可孩子价值的同时,也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对错其实没那么重要。孩子终将会离开你,你也会离开孩子,你的离开是永久离开,孩子一个人面对世界他的能力强不强,就看你现在的决定,多给孩子一点机会,就是多给孩子一条生路。
第7条禁止令:不可以接近。
举例:“我在忙,等会儿说。” “你走开,别烦我!”
解读:父母很难接近,被迫与双亲疏远。
作用:逃避跟父母说话,有心事也不会给父母说。长大后也很难诉说心理的想法,工作上遇到困难也不会跟主管、同事倾诉,遇到讨厌的事情“自己忍忍就行了”的想法,很容易压抑,无法跟别人靠近的时候就堵住了跟别人沟通的渠道。不愿意、不会沟通,更愿意自己埋在那里。这条禁止令本身不严重,但是会给其它禁止令“放大器”的作用,当沟通少,内心会越来越压抑,放大了其它禁止令的作用。
第8条禁止令:不可以成功。
举例:做的好,没有得到赞美;失败却得到了安慰。
解读:中国是东方古国,不崇尚赞美,“胜不骄,败不馁”的理念传承。胜利了不能开心,永远得不到好评、公正的评价;反而失败的时候,各种鼓励,告诉你不要灰心、再接再厉。在这种强化下,孩子固化形成了“我还是失败好了”。潜意识里告诉自己不要成功。
作用&分析:父母对孩子成功毫不关心,甚至冷漠。孩子成功后的喜悦、骄傲,完全不能接受,反而失败后给予多加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会向着可以保护自己的方向发展,也就不要成功了。父母会说“这个孩子,关键时刻就差那么临门一脚”,这话有可能是客观事实,但是绝对不能给孩子说,因为一旦说了,孩子就真的会认为自己“关键时刻掉链子”,一旦贴上标签,就认定自己是无法成功的人,这种标签很难撕去。创业几次失败、莫名其妙做砸了,可能童年真有这种禁止令。
第9条禁止令:不可以有欲望。
举例:父母有经济负担、父母为自己含辛茹苦养育自己。
解读:你觉得你的欲望,提出的要求就是给别人增加负担,内心觉得自己是累赘,无法坦率说出自己要什么。这种禁止令,不是通过语言描述接受,而是在实际中感受。
作用:在这种禁止令下,不仅会把自己的机会拱手让人,甚至会自己破坏自己的幸福。明明工作了可以步步高升,自己却说薪水少点也没什么;省吃俭用供养别人。这种禁止令无法活出自我,因为自我是以满足欲望为代价的,如果欲望都没办法满足,性欲、食欲、成就欲,都无从谈起。当你没有存在感的时候,当你是一个累赘的时候,怎么配有这些东西呢?只要饿不死就行了,好的都应该是别人的,内心深处还在说,如果我给了别人,别人也许会对我好一点?如果表达了自己的欲望,拿到了自己的东西,很有可能别人会对我不好,说我、攻击我、看不起我,我宁可什么都不要,请大家对我好一点。这一类往往是“讨好型”,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种幸福,不具备满足自己的能力。
这种禁止令让自我及其压抑,并会传导给孩子。注意:表面没有欲望,其实潜意识里在疯狂的表达自己想要,想要很多东西,比如给别人帮忙,是要别人感激你;含辛茹苦养育孩子,是要孩子感恩你;当你想要的东西,在你付出自己的所有,仍然没有得到内心的魔鬼就出现了,你性格的另外一面就表现出来了,这种人是比较可怕的。讨好型人格,不是表面沟通,是在背后索取,他想要的东西要是拿不到,你要小心。当你的孩子接受到你这种“潜在”的需求,孩子会吃不消,他会想“爸爸/妈妈为什么会这么变态呢?表面对我很好,背地里却对我不满意呢?”他对你好,是为了背后索取你的东西,他没拿到自己需要的,自然对你不满意。孩子会觉得越来越累,怎么做都不能满足家长,因为需求没有摆在明面,而是暗地里像吸血鬼一样索取。孩子心理的能量被抢走。
第10条禁止令:不可以健康。
举例: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获取父母更多的爱。
解读:通过生病、受伤的行为博取同情,通过突兀、奇怪的行为引人注目。虽然身体不健康,但是却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
作用:注意:所有的禁止令都是为了“获取父母更多的关注”,如果不能获取父母的关注,死路一条。这是深植在基因里的恐惧,没有父母的关注,没有存在感、存在价值,从根本上否定自己,通过一切方法拿到父母关注、关心、喜欢自己的证据。当拿不到这种证据,心理会走向阴暗面,不可能走向正常的发展。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关爱,孩子会付出多大代价?四个字:一切代价。甚至生命代价,健康代价。因为健康是概念性的东西,而内心感受是绝望性的东西。学心理课,深度剖析禁止令,因为超级妈妈应该有这样的能力,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权衡利弊,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
第11条禁止令:不可以重要。
举例:考试好,被老师称赞。父母反应:“嗯。”,表现十分冷淡。
解读:孩子没有获得称赞,久而久之,形成:不可以成为重要的人。因为做的好,也没有人称赞 ,成为重要的人,反而有可能被人攻击。
作用:这类人费尽心思让自己不要太醒目,也讨厌承担责任。打扮朴素,说话声音小,就是这个禁止令起作用。有的人做队员优秀,做队长无法发挥实力,因为内心中不允许做的优秀杰出。有升迁机会时,潜意识里出现“不可能成为重要的人”而主动停下脚步,不愿意用尽全力去拼搏,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很费解,因为意识不到这种禁止令已经根植内心。
第12条禁止令:不可以有归属感。
举例:父母帮孩子选择朋友,“那个孩子学习不好,不要和他玩”;帮孩子回答“这个孩子就是害羞,就是怕生”。
解读:说者无心,听着有意。因为你的话,孩子跟同龄孩子的接触越来越少,背负这种禁止令的人,很难融入,永远是单枪匹马作战。
作用:经常回绝各种聚餐、邀约,没办法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因为你的决定是父母帮你做的,你的朋友是父母帮你挑的。久而久之,内心中觉得没有资格、没有能力来挑选你想要的东西,不如就算了吧。
第13条禁止令:不可以存在。
举例:幼年遭受虐待,“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你就是个败家子”。“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你的出生”。
解读:你被父母视为不幸的原因,这种禁止令让孩子的信心直接被摧毁,内心变成一片荒芜,孩子对一切都失去信心,对自己也失去信心,周围也惨淡无光。
作用:最为痛苦的禁止令。否定了自己的存在,破罐子破摔。不会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酗酒、药物成瘾,破罐子的命运只有破摔。既然你说老子不幸,老子就不幸给你看。不仅我不幸,我要让周围的人都不幸。你们不喜欢我,我作践自己给你看。意识不会这样想,这都是潜意识里的运动,一个人总要为自己的遭遇找到理由,找到理由要去证明这个理由。
总结:童年时期的13条禁止令,字字珠玑,触目惊心。它们形成人生定位,认知、判断基础,决定了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研究“禁止令”,梳理自己的“人生脚本”,是为了跳出这个盒子,重新看待自己的选择和人生。用发展的、多元化的眼光去看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