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满足于维持心理健康的所谓幸福感,还是在社会竞争中优势占尽,全面胜出?
如果是后者,你必须要了解这本书
我是古典在得到app的专栏,《超级个体》的订阅客户,非常喜欢这个节目,但随着这个节目的深入阅读,我也渐渐感受到古典粉丝们的一丝丝焦虑,在这个激荡的时代,太多的超级个体希望破茧而出,成就自己,而作为超级个体中的超级个体的古典,深深地明白这个世界,除了个人的努力,还需要一个放大器去放大你的个人努力,这个放大器在哪里呢?古典用过,并且很爽,为了大家,他潜心探索,上升到理论高度认真地推敲,最终智慧都凝结在了《跃迁》这本书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似乎人皆认可,最近十年比较网红的曾文正公就曾经说过,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但是,最近三十年的中国,这个道理似乎在逐渐沉沦,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心理不平衡:
我用功读到博士,为啥不如大专毕业的同学挣的多?
我辛辛苦苦干到处长,为啥新空降的领导比我年轻十岁,凭啥呀?
(不过话说回来,人家曾文正说这句话时候的前因后果上下文啥的,你都不了解,乱引用也是不对的。)
"那么,是不是这个道理不灵了吗?好吧,努力+运气=成功,这总可以了吧
好,我再精准地趋近一下前沿理论:
方法论+刻意练习+反复表演的平台=成功
这总该是真理了吧?"
的确,这样周延的论述似乎更加有效一点,我们甚至发现身边很多人都是这样走向成功的,但是我们也隐隐然感觉到,这里面还是有某种非线性的规律在起着作用,很多人的努力会突然实现跨越式发展。这里面是什么道理呢?读了那么多书,我觉得《跃迁》这本书阐述的算是最清楚明白接地气的。
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道理是,不断地通过刻意练习和反复努力,在认真地强化自我的同时,还要强化自己的位置,位置要始终在头部,不断占据二八原则中间“二”的位置,让我们一起努力,始终很“二”吧。
跃迁=二八定律的恩次方,成功=反复迭代,不断努力,不断选择幂律法则的头部
本书作者以多个角度对此进行了论述:
从巴菲特的偶像泰德的成功秘诀,讲到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从人类中的投资精英讲到亚马逊丛林里的森蚺(蚺不是蟒,区别在于卵胎生)
他(它)们都遵循一个简单的道理,战略性专注
总结一下,书中对我有所触动的一些干货(其实干货太多,我只是挑最触动我的罗列罗列,有兴趣的赶紧抢读吧)
1、不要让自己困于底部,困于底部只能做没有机会的长尾。
2、个人不要在团队中太过看中自己的得失,偏离团队目标,个体不会存在。
3、学习的重点是解决问题,跃迁到更高层级。不要太过关注学习的快感
4、打磨自己的头部,要舍得花时间
5、寻找自己的头部,也要舍得花时间
6、找到第一个你可以够得着的头部去打磨,不要整天幻想着够不着的头部,那不是你的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