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书法,它酝酿了文明,酝酿了纯粹,酝酿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我们的书法从几千年的历史中走过来,映辉着自然的光芒,交替白天黑夜。或雄奇瑰丽,或清新飘逸,或豪放激越,气象万千。书法于人的享受,胜过美酒佳肴,它是无彩的图画,是无声的音乐,带给人耳目一新的快感与陶醉。
欣赏一个人的书法,便是在窥探他的内心世界。书法的线条、结构,很大程度上的表现出了书写者的情感波动与心灵状态。点撇横勾之间,将作者的内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门独特而又宝贵的艺术,书法在古代社会应用极其广泛。碑贴雕塑,庙堂宫殿,园林屋舍,无处不在。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与雕琢,萌生了多种形式的字体。从早期的陶器文字到现在的简化体,其间不断的接受更新,逐渐趋于完美。
汉字前期的几种形体有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和简帛文。这几种形体尚处于萌芽阶段,较为简朴稚拙,结构也比较简单。其中较为实用的是简帛文。简帛文是用毛笔写在竹片、木简或布帛上的文字,其形态巧而不拙,艺术感强,属于文字过度时期的佳作。而甲骨文多用于占卜,刻录在动物骨骼上,线条古拙,已具备可记录与传播的能力。金文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因多是镌刻在铜器等金属上,又称钟鼎文。
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极大地推进了文艺进步。经过了这个时期的积蓄和准备,到了秦统一六国时,小篆也应运而生。小篆的书写摒弃了前人的画写结合,在金文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了独特美观而简易实用的字体。
我曾有幸亲眼目睹秦代《峄山刻石》,那些形态优美柔婉,意境古然的小篆文字,让我痴迷不已,曾一度想要效仿,最后仍只能学去三成皮毛,略通粗晓
到了秦汉时期,小篆的进化已经接近尾声。这个时候的小篆形态结构已经基本确定了,圆润匀称,线条柔和,古意盎然,艺术表现性越来越强。小篆的产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新时代的开启,汉字也由此催生出了隶、楷、行、草四大家。
隶书起源于秦末汉初,以书写流利便捷,结构稳定美观而著称。秦人程邈根据民间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与小篆相融合,使其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字体,广为流传。
隶书的结构立意素有“蚕头雁尾”之说,上紧下疏,收放自如。隶书的一个发展高峰是东汉,其间有《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等作品,这个时期的隶书作品,与小篆有了很大的区别,化曲为直,化繁为简,化形象为抽象。隶书的用笔藏锋逆入,扁方取势。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传世的碑文简策值得称道。
闻一多先生也曾专情于隶书,他曾拜师学习隶书,并对其追捧道:隶书当为字中之尊。就连现代汉学家也专门为隶书成立了一个研究课题,由此可见隶书的影响力有几何。
就在隶书大放奇彩的同时,另一种书法也在悄然形成,并在后世延续千年,扬名四海。这种书法就是行书。
行书的产生稍晚于隶书。它以隶书为创造依据,挥洒律动,轻灵矫健;不拘泥于书写形式,别具一格。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喜好书法,通过大开大合,随性恣意的书写表达胸襟志向。一时之间,这种风气盛行于世,由此诞生了行书。
行书的风格各有迥异,或如小蝇爬墙,或如兔起鹘落,变化极多。就以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为例,此帖用笔细腻流畅,矫健奇倔,方圆俱备,气势磅礴,如同天降陨石,一挥而就,形断意连。不愧是书法中的魁首。
行书中的精品不在少数。王羲之晚年所书的《丧乱帖》,同样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其子王献之深得他的真传,《廿九日帖》一书颇见大家风范。宋代苏轼不仅诗画一绝,其书法造诣也堪称妙绝,他的《中山松醪赋》被赞誉为“势似欹而反正”,也是书法中的极品。与苏轼同期的大书法家米芾在行书上独创一格,其代表作《蜀素帖》清丽脱俗,轻点斜画,如石上泉水,涓涓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学术思想之间的碰撞交流也异常激烈。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新的魏晋风格,尤其是楷书的发展。
楷书的形成结束了新书体的更迭换代,从汉末开始,楷书初萌其形,终成正果。楷书吸收并继承了隶书的优点,笔画平直,易于书写,无疑是书法中的正统。
楷书分为魏楷和唐楷。魏楷主要指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作品,其中多数是墓志铭文。魏楷中的经典之作有《张猛龙碑》、《张玄墓志》、《始平公造像记》等。魏楷的笔画专一,或方或圆,结构工整,雄健端庄,阳刚大气,颇有视觉艺术。
唐楷,顾名思义,是唐朝时期的一种独立风格的楷书。唐太宗崇尚书法,故唐朝是集书法艺术之大成的重要时期。唐楷的书写要求严格,横平竖正,笔画伊然。相对于隶书、魏楷,唐楷的运笔技法已臻至完备,结构也更加端庄严谨,稳健有力。
“晋尚韵,唐尚法”、“不学唐无法,不学晋无韵”,从前人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得窥楷书的神韵之美。我最为推崇的书法家中便有唐人欧阳询。其巅峰之作《九成宫醴泉铭》,规格方正,一丝不苟,一勾一画之间,极尽妍态。
除了欧阳询,唐代的众多名家高手之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当数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二人。颜真卿所著的《多宝塔碑》、《大唐中兴颂》、《祭侄文稿》等,雍容华贵,雄健奔放,无一不是“独出一秀”之作。与颜真卿齐名的柳公权,在百家之中以笔锋刚骨而见闻。《神策军碑》便是他的手迹,线条刚硬,饱和连贯,字字如山。“入木三分”的典故便是来源于他。
如果说书法是一门艺术,那么草书的诞生无疑达到了这门艺术的巅峰。在各种书体之中,草书是最具表现力、感染力,最具图画美、节奏美的书体。“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草书的线条极富张力,艺术感极强。
草书可分为章草、小草、大草。草书是在篆书与隶书之间形成的,对篆书的草写导致了隶书的产生,所以它起源较早,经历的时间较长。草书的结构相互牵引,取势横扁,但字与字之间并不连接,形散而神不散。
早期的草书尚且保留了一部分隶书的笔势,如《平复帖》(西晋陆机)、《急就章》(三国皇象)。大约到了魏晋时期,楷书的诞生使得草书脱离了隶书的笔意,飘忽纵逸,奠定了草书后来的笔调基础。隋唐时期的《正草千字文》、《书谱》、《怀素自叙帖》等作品,就是难得一见的草书珍品。
王羲之与王献之二人亦工于草书,他们的草书融合了行书的笔意,《选宦帖》的书写,灵动跳荡,如繁星满天,清新怡然。而以狂草著称的张旭、怀素和尚,字形如痴如醉,似颠似狂,如龙蛇乱舞,其意境之高,绝无仅有。除此之外,草书的代表书法家还有张芝、高闲、黄庭坚、傅山等。
事实上,除却四大书体之外,还有许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书体,一起装饰了书法艺术的色彩。郑板桥独创的“以中郎之体,运太傅之笔”的‘乱石铺街体’,“反其道而行之”的回腕书,吴昌硕临石鼓文,“屋漏痕”笔法,飞白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书法艺术便是这条长河所淘洗下来的一颗明珠,它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获得更新发展的机会。五千年的传承,五千年的艺术,书法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项精神财富,而许多对书法心怀创新的书法家都在探寻书法的新道路,新模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书法将会以另一种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届时,或许你会擂胸自赞道:看,这就是我们的书法。
于1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