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老师在《活着》一书中,通过主人公福贵命途多舛的一生,表达了对生命的坚持和珍视。小说中的福贵历经无数苦难,家人相继去世,都没能摧毁他生存下去的意志,哪怕只剩他一人,依然坚持活着。对福贵而言,活着本身就具有崇高的意义,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应该放弃生命。
说实话,我并不赞同余华老师的观点,认为活着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我能理解福贵,虽然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依然能够开心地活着。耶鲁大学的一堂公开课《死亡》曾经探讨过类似的话题,谢利·卡根教授认为自杀有时是有意义的,是合理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手脚被人打断,眼睛弄瞎,嗓子失声,味觉全无,耳朵不闻,你与外界联系建立联系的所有感官都不再起作用。你的全身插满了管子,你只是简单地呼吸着,日复一日的只是呼吸着。没有人关心你,你活着只是给别人增添麻烦,被迫照顾你的人只感到无尽的苦恼......你还认为活着有意义吗?
福贵依然活了下去,只是因为他还拥有太多除了生命本身以外的东西,比如自由、健康、健全的心智等,甚至还有那头早该老死的牛,是它们的存在给了福贵生存下去的意义。孤零零的生命并不能让人感觉到意义,人一定要从生命之外找到意义。
一种简单的做法是接受社会的意义赋予,拥有社会认可的有价值的东西确定自己活着的意义。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取得学历,在社会上谋得一份工作,有伴侣孩子,买房子车子,这一切的存在都让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意义不在于拥有东西的多少,只要有,就能给人活下去的意义。
但也有些人不接受社会赋予的意义,他们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亲身体验寻求生命的意义。有些人找到了,于是成了异类。有些人没找到,于是成了尸体。还有些人想通了,他们不认为生命有意义。人活着就是活着,没有意义,也不需要意义。
有意思的是,许多人认为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也只有自己才能赋予。但是稍加观察便会发现,所谓的自己赋予也只是主动从社会的“意义池”里拣选出一项而已,本质上仍然是社会赋予的意义。真正自己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他一定游走在社会边缘。如同佛陀说,众生皆苦,从苦难中解脱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