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读后感
在日本文坛中,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便是夏目漱石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最喜欢的就是《我是猫》。起初,我是为他的名字吸引,“漱石”像是山间幽涧,泉水击石,颇有清新之感。而从《我是猫》来看,他确实是人如其名的。
我是猫,看起来像是猫的自白,文章内也是如此。但在我看来,倒不如说是作者将自己托生于猫上,或者是作者把自己已经当作猫了,而实际上是先生自己对社会转型之变动的见解。但若是以作者自己来讲述,则大减此书的风味,不仅有诸多顾虑,写起来也难免主观。以猫之视角,则无所忌惮的写人间丑态陋俗。在猫的眼中人类是种怎样的生物呢?人们会好奇;又因为是人类自己所写,因此又引人深思。这样则多了不少新趣。
此时也不得不提起此书创作的背景了。在一个国家经历着社会性质转型的初期,新式和旧式的碰撞显得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初,都有旧式文明的残余和新式文明的生长。日本在明治初期也是如此,对外开放,努力吸收西方文明,民众以极大的热情学习西方,而这种学习更多的带有盲目性,由于不加选择,只要是好的,就照搬照抄,完全失去判断和选择性。这种盲目性间接导致日俄战争后资本主义的膨胀,拜金主义价值观的盛行。而处于这种社会思潮中的文人,有着对资本主义之改革后所迎来的新社会的期待和对拜金主义和唯利至上价值观的厌恶,这种迷茫矛盾的心境极大的影响了当时日本文人创作的风格。所以在《我是猫》中处处可见对资本主义带来的拜金主义价值观的讽刺和批判,同时也有对未来日本发展方向的迷茫。
下面就是我对“猫”这个形象的一些分析了,这只猫会犀利的分析包括它主人苦沙弥在内的人类的性格,精神状态,客观公正的讽刺或褒扬他们,比如说铃木藤十郎,金田一流,只有湎于金钱的泥潭中的肮脏的灵魂,毫不留情的讽刺苦沙弥是个“缺乏利害观念的家伙”,用自己有且仅有的金钱势力来让苦沙弥见见他们的厉害,这倒让人觉得他们像是日本社会舞台上的小丑,自以为靠着金钱的粉饰能够耀眼,殊不知金钱的外壳一脱去,是丑陋无比的内里。而在猫眼里苦沙弥身体单薄,经济拮据,只专注研究学问,也没想过钻研如何高升赚钱,“像牡蛎一般把自己藏在壳里”在那个唯利主义的社会,猫觉得像苦沙弥一样的文人,是可怜又可爱的。他是被邻里看不起的穷酸货,连猫都跟着他被歧视了。这样独特的文人形象,如何不让人联想到夏目漱石本人呢?孤独,不被人理解,是个执拗坚持着自己所爱的文学的“怪胎”。可就是这样一只聪明的猫,竟然连最基本的天性—抓老鼠都不会,特别是抓鼠时被老鼠戏弄,实在是引人发笑,但这种天性的“缺失”,我觉得是合理且必然的,如果像凡猫一样,执着于抓鼠的口腹之欲,就失却了为作者“化身”的灵性,那也就不具备洞察人的剔透了。
再稍提另一个有别于人类社会的小社会,也就是动物的社会。有趣又讽刺的是,这个社会中也存在有与人类社会无异的鄙视链,而这种鄙视链恰恰是由人类带来的,诸如屠夫家的黑猫,仗着主人威势,瞧不起来自穷酸读书人家的“我”。也同样有如同男女间爱慕的情感,“我”喜欢某位夫人家里的花子小姐,她善良美丽,平等待猫,“我”一度为她的死而落寞伤心。这或许是夏目先生有意的设计么,我并不知晓。
从整体分析来看,十一个章节都可拆分为单独的小故事,因为每一节的人物登场,场景,事件都很明了。夏目先生起初在《杜鹃》上只发表了一小部分,并未有长篇之打算,但因为反响巨大,再才继续写了。从这也可以看出本书篇目叙事结构之独立了。
最后再揭晓一下猫的结局吧,它最后失足落入水缸中,苦苦挣扎一番最后却是“算啦!听之任之好了,再也不挠得咯吱吱响,去它的吧!于是,不论前脚、后脚还是头、尾,全都随其自然,不再抵抗 ”这应该即是夏目漱石先生在面对日本当时如同水缸深渊一样,唯利主义泛滥化的社会的心境吧,痛苦无助,彷徨却逃不开,心沉痛至极,只能以“猫”之死来表明自己与之背离的决心了。他用猫的口吻说道“焦急啊,花上一百年粉身碎骨啊,也不可能逃出去的。明明知道逃不出去,却还幻想逃出去,这未免太勉强。勉强硬干,因此才痛苦。无聊!自寻烦恼,自找折磨,真糊涂”先生当时是多么忧苦而痛心啊,独自清醒在混浊的一片黑暗中,倒颇有楚辞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写的姿态了。
以上也不过是我个人对《我是猫》的简单见解了,恐怕我还需多读几本夏目先生的作品才能读懂他一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