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状态:或者说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状态,是一种急切求成的状态,我们害怕自己老了就没办法享受及时的快乐,实际上我们现在也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一边嘴里说着及时行乐,一边却焦虑地在原地颓废着。害怕行动带来的失败,一旦开始就会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想很多,却从来很少将行动进行到底。
当然许多人开始了解冥想的时候,只觉得它是一个短暂的练习,实际上它是值得我们一辈子都坚持的事情,当冥想融入我们所有生活的细节中时结果是不一样的。
无论是吃饭,睡觉,走路还是运动,它每时每刻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冥想好处:它带来的是身体深层的觉知和满足感,练习冥想就是锻炼心灵,相当于身体锻炼,心灵也需要锻炼。
研究表明,68%的全科医生认为经常冥想训练有利于病情恢复,甚至没有得病也能获得身心的发展。
一般医院的冥想练习为期8周,在练习冥想的前几次,身心就能得到很好的舒展,在医学上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案。
冥想起源于佛教文化,但是并不包含佛教的元素,很多人对此很有误解,一听是修习冥想的人,脑子里就有各种画面了。
以前,医生为了让冥想可以听起来不像是一种宗教仪式,给冥想赋予一个洋气的名字,叫“正念”。
当然,冥想和正念会有一些意义不相同,冥想是名词,通常我们会说:开始做冥想。冥想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是慢而且非常细节非常专注的。
冥想跟正念得到的结果就是“头脑空间”。头脑空间就是无论在什么状态,我们都安然自在。
冥想是一个短暂的修习,是正念的开始,练习冥想能更好地保持正念。
那正念的话,我们常说的保持正念,就是在正常的生活中多了一点注意力,关注到自己的感觉和情绪。
那有的人就会有疑问了,难道我们平时生气或者开心的时候自己不知道吗?
诶对了,我们就是不太知道,其实生气或者开心这些都是外在的情绪,我们或许并不了解它。
不然的话,怎么会有人总是陷在抑郁情绪没办法逃脱,或者产生恋爱脑,在人多的时候产生大众心理,我们对这些东西都难以掌控。
我们生气的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是在生气,却很难控制自己不抒发情绪,如果说练习冥想对控制生气的情绪有没有用的话,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如果带着想要控制自己情绪的目的去练习冥想,可能结果会适得其反。
这一点我在早早就尝到了苦头,在第一次冥想得到很好的效果之后,第二次如果没有同样的效果,就感觉自己要发疯了一样,急切想要找到那种相同的感觉。
我们心里都住着两个我,一个是主要的人格,是遗传加上从小到大的环境形成的人格。
像有的人是天生乐观,看到他的时候可以明显感到这个人很容易相处,有的就比较孤僻,看到人不喜欢打招呼,自带一股阴风。
另一个人格是后天形成的,如果一个人从沉闷的家庭环境走出来,到了外面开阔的世界,乐观的性格就会被激发出来。
环境是一个因素,心态也是一个因素,后者会相对比较容易改变一些,改变环境需要长久计划,改变心态却只要一瞬间。
心灵的环境: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前面是一条宽阔的马路,我们站在路的旁边,各种各样的车子从眼前飞驰而过,其实这些车子就是我们内心的杂念,而马路就是我们的心。
先别回过神,继续想象,车子突然鸣了一下喇叭,是不是内心有一些烦躁,看着车子越来越多,眼看就快要堵住了,要塞车了。
这个时候,鸣笛的车越来越多,内心感觉越来越焦躁了,别急,我们从想象中抽出来,这些车子塞车,对我们啥影响吗?
答案是没有,或许我们只是想过马路,可是我们没有明确规定自己必须几点到到达呀,所以,何不等一等呢?
去跟司机打招呼吧,你瞧,这个跑车的颜色真是酷,司机是从哪个地方来的,又要去哪里呢?尽情地想象……
现在,把专注力放在呼吸上,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感受空气从鼻子到胸腔的过程,再呼出去,不用着急,呼出去的时候也许焦躁的情绪也跟着走了。
做完这组练习,是不是很想再来一次,冥想有很多种练习,这只是其中一个,但它的本质都是“意在让意识留在当下”。
做冥想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可以让自己专注的点,专注地观察某个东西,聆听某个声音这些都是外在的关注点,也管他叫“外在冥想客体”。
有外在当然也有内在,专注呼吸跟身体知觉,想象身体有某个特别的画面和感觉,这些都是内在的觉知。
不过,仅仅是关注呼吸就非常容易进入状态,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呼吸给身体带来的变化,变得放松,变得轻盈,变得平静。
我们一直说不能带着目的活着,其实说的也就是要感受生活,冥想让生活慢慢来,音乐的节奏,轻轻的暖风,食物的味蕾感受跟躺下是松弛下来的紧张肌肉。
练习专注能获得对生活的细致体验,来世不枉人间走一遭,慢慢观察慢慢感受才是对人生最好的体验。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细节与另一个细节的连接,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的连接,一个想法与另一个想法的连接,如果每一个动作都历历在目,生活好像看到了全貌,又好像只在当下。
开始冥想吧,保持正念的生活,是为了让自己跟身边的人都感觉到舒适,怎么舒适怎么来,管他三七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