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聊聊前不久火爆网络的“感谢贫穷”一文!
主人公是河北女孩王心仪,在2018年以高考分数707分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她家时,她却正为积攒学费而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
当然了,励志的故事那么多,这个女孩儿独特就独特在她写的“感谢贫穷”一文。文章中她写道: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当时我看到这篇文章时,完全不敢相信这是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女孩儿可以写出来的文字,字里行间透露出力量、坚强、果敢!看完后甚至都为自己感到惭愧,但同时我想到了清代诗人袁枚的那首《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是的,这个女孩子或者生活中的我们每一个人可能如苔花般渺小,但是一定要如同牡丹一样努力盛开!
我相信若干年后,曾经和这个女孩子是同一村落的同龄人,人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差别。因为那次高考决定他们以后很多年的人生。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结果,那种差距,是大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都能明显感受到的。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吕世浩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可以很好的诠释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读史不只为‘陶冶人文情操’,更是为了‘稽其兴坏成败之理’,带有强烈的实用性。我们或许没想过当领导,但至少要有主宰自己生命的能力。”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A和B两个人,A比B对事物的认知、思维、学识要好5%,那一段时间后,A会比B高多少?
答案不是5%,也不是500%,而是A将完全处于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层级上,两个人早已不在同一层面上了!
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坚持不到转折的拐点,就会选择放弃,所有只有少数人会坚持到最后。
就是这样的,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学习与不学习的人,在每天看来是没有任何区别,以月为单位相比较差距似乎也微乎其微,但是如果时间来到了某一个拐点,差距就会飞速的显现出来。
而且学习其实并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于对未来抱有期望的勇气!我们仔细想想,
学习读书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没有回报的苦,
但是生活的苦,是绝望的苦,是长期没有出路的苦,
问问自己,你想要哪种?
某种程度上来说,读书才是脱离生活苦难又轻松又有用的途经。
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一项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7年一年里,我国年满18岁的成年人中有63%除了课本之外一本书也没读过(包括纸质书和电子书)。
看到这个数据我觉得挺可怕的,我们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难道真的连那么一点可怜的读书时间都挤不出么?
最后用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和大家共勉,也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进步: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一个人如果光靠已有的知识,在生活中走不了多远。”
他说,读传记就是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但如果你确实在生活中与已逝的伟人成为朋友,那么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这比仅仅讲一些大道理强多了。
读书是一种更易于使人们将思想创立者的生活与人格联系在一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