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这部电影,我期待已久了。上映一个星期后,我终于有时间去看。当电影戛然而止,我却思绪万千。
01 剧情简介
东京某个角落,一栋古旧寒酸的老房子里局促地生活着柴田一家五口。
在工地当临时工的男人阿治经常带着儿子祥太到超市偷东西。
一天,他们回家路上遇到了独自在家的小女孩由里。见小女孩家里没人,她又饿着肚子,于是阿治把她带回了家。
妻子信代起初极力主张将女孩送回父母身边,但当看到女孩的父亲家暴母亲,就做出了将女孩带回去自己养的决定。原本柴田家就靠着老奶奶初枝的养老金度日,而今多了一口人,自然更艰辛了,但一家人依然和乐融融。
包括信代的妹妹亚纪在内,一家人游走在贫困和违法的边缘,随着剧情的发展,种种诡异的现象也有了答案……
02 剧中人物
柴田一家五口,开始看起来安贫乐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很珍惜能在一起的时光。但是这个家的内核却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而经济的窘迫更令这个家庭的和睦看起来就像美丽的泡沫。
妻子信代是决定留下小女孩的人,她自己不能生育,所以希望通过收养小女孩来实现自己成为母亲的愿望。
她当母亲当得非常称职,但是毕竟不是亲生的孩子,按法理来说,她的行为就是诱拐,所以我即使一度被她和孩子之间的相处细节所打动,但眼泪还是没有流下来。
影片的最后,当一切暴露之后,警察问到,孩子怎么称呼你?信代终于崩溃哭泣,因为这其实是她心中最脆弱的点——她成为的只是她想象的“母亲”。
没有血缘关系能不能组成家庭?当然能。但是像影片中那样拼凑起来并且经济基础很薄弱的家庭,一定不会长久。
父亲阿治是把女孩带回家的人,就像他从前把祥太带回家一样。他带走孩子的时候都是出于对孩子的怜悯之心,女孩大冷天的坐在楼道里,还饿肚子;祥太当年是被锁在车里,如果不救出来,恐怕早就死了。
他的行为合情,却不合理。正常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应该是选择报警吗?
所以,他这么做我认为是很自私的。带走孩子后,因为自身的秘密,又不能给孩子上学,还教孩子偷东西。对孩子来说真的很糟糕。
孩子可能也隐约觉得有什么不对,所以一直不肯叫他“爸爸”。
奶奶初枝和妹妹亚纪总是黏在一起,她们的关系也非常诡异,没有血缘关系也就罢了。妹妹竟然是奶奶前夫的儿子的女儿。
说起这个奶奶,可是这个家的经济支柱,全家人就靠她的养老金过活。她还时常去前夫儿子家拜访。也许是想弥补吧,前夫儿子每次还给奶奶3万日元。
妹妹在家受冷落,出走很久了,家人都不在乎,她便选择和奶奶相依为命。
都是可怜人,奶奶孤苦伶仃,妹妹被有血缘关系的家人遗忘。两人抱团取暖,各取所需吧。
日本老龄化严重,时常听说有独居老人死在家里很久了还没人发现,这一现象甚至有专门的名词——“孤独死”,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奶奶初枝之所以愿意用养老金来养这一家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大概也是因为害怕“孤独死”吧。
奶奶死后,一家人为了守住秘密,把奶奶埋在院子里,然后继续领取奶奶的养老金。这在日本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男孩祥太知道这个家庭的不正常,他为了保护小女孩,而被店员抓到,进而使整个家的秘密浮出水面,这个家也就分崩离析了。
他后来告诉爸爸,他是故意被抓到的。在离别的公车上他默默的说出了一直说不出口的——“爸爸”。
他的个人意识在觉醒,但是长期的共同生活产生的感情也不是假的。
小女孩由里,亲生父亲家暴母亲,而母亲又虐待她。但是当被问到身上的伤是怎么来的时候,她一直说是摔的。她失踪后,亲生父母却不报警,直到幼儿园发现异样了,警方才介入。
小女孩的原生家庭这样的状况,比起带走她的“小偷家族”根本好不到哪去。
但是电影呈现出来的就是,警方就是简单的将小女孩送回了亲生父母身边。对于他们虐待儿童的问题并没有任何处理。
导演这里大概是想表达日本社会对于家暴、虐待儿童这样的问题关注度还不够。
03 总结
《小偷家族》整体的表现手法是纪实风格的。
剧情一点一点的在平淡的对话中缓慢的推进。时常有沉默和留白的镜头。没有过多的煽情,甚至是有一丝温情的时刻,也一闪而过。
它也不去批判和控诉什么,就是将这些人的故事埋在不言中。让观众自己去看,去体会。
就跟我们的生活一样,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我们遇到的人,很多时候不是那么对错分明的。人性很复杂,生活很不易,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来说清楚这一切的一切。
我相信,人们看了《小偷家族》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思考一些问题。这就是导演想做的,将主动性留给观众,而不是将观众带着跑。
这大概就是这部影片能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