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动因,或许源于我们的不完美
成长始于试错和反馈。
观察婴儿的学习模式,
它们在大脑里面有很清晰的学习目的。
他们总是循序渐进
他们总是不惧目光
一天天地试错,
不曾陷入情绪与纠结中
进而,快速地掌握了大量的实用技能。
用系统模式角度去观察小孩
婴儿,就是一个快速跌代的最小系统。
从降临世上,
除却本能,他们的认知便是一张白纸。
他们的情绪系统没有发育成熟。
自控力系统也尝未开展功能。
从只会本能的大嚎啕大哭,
到慢慢渐进的的笑,抬头,翻身,爬行,走动。
我惊奇的是,站在成人的角度,
看着他们每天的积极试错,
也总是习惯于看到他们的每一个学习里程碑。
我们似乎没有太在意它们的努力,
作为一个观察者,
当惊奇地看到孩子的进步之时。
我们对此保留的态度,
既喜出望外,又意料之中。
把孩子的模式的压缩,
再与成人的方式去比较。
让我惊奇的是,
如果站在系统模式的角度来看,
孩子看待试错方式似乎比我们还有效率。
“小孩看对错,大人看利益。”
成人过于看重与计较机会成本,
导致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再试图深入本质。
我认为,
小孩子比成人更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仔细分析,原来我们曾经或者内隐着的模式。
似乎随着长大后被铺于上了灰尘,
当我们再无法再像孩子提时一尘不染。
似乎我们都忘了内隐的根本模式。
当你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
你就从拥有更高的上帝视角去观察自己的模式。
当你为了每一次的失败而失落不己的时候
当你为了自己无法而戒掉坏习惯的自责的时候。
甚至,你为难以养成一个新的好习惯而多次崩溃时。
我们不正是可以学习孩子的模式么?
面对这些决策与反馈时空长期分离的项目时。
先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识别出自己的大脑需要及时反馈与计较成本的模式。
再调用渐进性认知去捏住情绪的咽喉。
失败、失落、失望是情绪,
当你意识到这些只是大脑在盘算成本之时。
给自己一个“十分钟的法则”来帮助自己解决。
对于你正在做的事,
请认别出这可能是大脑在抗拒你在做不舒服的事情。
再坚持十分钟。
正如跑步中的“极点”与“乳酸阀值”
突破之后,你又可以继续继航很长的时间。
对于你想要戒除的坏习惯再次涌入体内之时,
你的大脑正在经历脱敏时的痛苦。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跟自己说,你可以10分钟之后再做。
下一次,你就可以将时间加到11分钟.....
心理脱敏,
就像小孩学习中的试错,
多次反复一定要比一步到位来得踏实。
对于你想养成的习惯 ,
比如早起失败,与其让自责不停袭击,
还不如,每天比昨天早一分钟。
一个月就能早30分钟,
更何况,随着试错之后,带起的更多实战经验,
会让你的试错时间大大减少。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识别出认知模式中的完美主义。
大概就可以看理解那一句话
“我们总是低估自己的潜力,并高估自己的能力”
从微积分的角度来看,
趋近于0的dx,可以积分出世界上所有的点线面。
各种最小系统的进化,
讲求的是试错时间的堆砌后再重构。
大脑习惯出一开始就出现意象,
马上就以最小成本得到。
却不擅长去结合时间,
平衡分解再重构组合,
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孩子。
回归本心,从小我的角度思考。
用我们本来就拥有的渐进性模式出发,
对于成长这件事,
不正是意料之外,更是意料之中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