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逢其时,恰逢其世,当今时代大有可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纷至沓来......信息爆炸、资源共享、沟通无限带来极劲刺激。网络世界的真切激荡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治理模式由单一转向多元,虚拟与现实的联系愈加密切,“线上+线下”的形式更为普遍。社会已踏上发展的快车道,“数字化、智能化”的互联网时代已成为发展的“新起点”,网络文明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一些网络乱象正逐步腐蚀着我们难能可贵的文明。在碎片化信息、爆炸性新闻、巨大流量盈利的冲击下,网络空间被纷杂内容、粗鄙言论和快餐化认识充斥,“人肉搜索”曝光退役军人隐私、网络语言暴力“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恶俗图文扭曲事实引导性别对立、“流量至上主义”催生网络炒作......网络文明的底线被多次试探,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形同虚设。这些乱象无不在告诉我们:对网络文明“开刀塑形”刻不容缓,我们需要加强政治方向、价值引领、舆论导向来汇聚网络正能量,共建网络文明。
思想引领为先,主流文化为导,提高网络审美水平,坚决打赢网络文明意识形态斗争,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共建网络文明圈提质增效。新时代网络事业发展之迅速,成绩之显著有目共睹,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更向我们证实着对网络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互联网不仅仅沟通着四面八方的网民,也传递着世界各地的文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文明建设与安全建设必须一手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区分政治问题、学术问题,这在网上也是适用的。”主流思想、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的政治属性绝不可忽视。近年来,中央网信办、中央文明办会始终将网信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人物事例感人肺腑,长、短视频合作共赢、产业共荣,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平台等“线上+线下”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文化主旋律。我们需要守好网络舆论阵地,加强优质网络内容供给,不断营造爱国崇德向善的友好网络氛围,让积极向上的网络文明成为主流的热点。
以群众为中心,将文明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文明风尚”传递“社会正能”,为共建网络文明圈凝魂聚气。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同样也应重视亿万网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亿万网民的主体作用。广大网民应提高网络文明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观,提高个人网络技能水平,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恪守法律法规底线,时刻保持距离感和分寸感,支持好、建设好、运用好、发展好网络生态,用更多的时间来建设和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
创新驱动发展,更新网络传播手段途径,加强智能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网络化,促使为民服务与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共建网络文明圈添砖加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逃出大英博物馆”借网络平台凝聚国民意识,“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以科技手段实现云网赋能;“经典咏流传“通过再创艺术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在客观与虚拟的相互衔接与有机联动中共同发展。
理论与实践并重,法律与道德凝聚成力,切实打好网络治理组合拳,构建网络文明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空间中存在违背公序良俗,甚至是违反法律法规进行网络糟粕输出究其根本是普法宣传不足、群众认识不深、打击程度不够、落实情况不实。新时代网络建设中我国致力于建立网络权益保障法律制度,健全数字经济法治规则,划定网络安全法律红线,完善网络生态治理规范,完善网络监管系统。但道德在每个人内心的尊重与践行中才能得以延续。要将道德素养根植于网络,加强网络空间的道德教化功能,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药引,传递网络正能量,将其注入网络空间经络的各个角落,打造阳光网络空间,激发广大网民主动建设健康网络生态的积极性。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一份子,新时代网民的一份子,更应真切感触时代脉搏,接受现有困难,理解发展局限,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理性建设;少一些盲目跟风,多一些规范优雅。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用法律与道德的准绳规范和约束自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代好网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汇集网络正能量大有可为,建设网络文明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以铁的作风、铁的手腕、铁的决心,一抓到底,一路向前,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共建网络文明圈,让网络文明以龙虎之姿奋进风云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