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晚上9点多了,你叫孩子赶紧去冲凉,可是他坐在那里看书or电视一动不动,对你的话充耳不闻。
你只好加大音量,甚至采取一些行动,让孩子不得不对你的话产生些反应。
你捏起孩子的耳朵,气急败坏,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就如此不听话,是不是自己太没权威,是不是应该让他吃点皮肉之苦,才能提升威信?
然而,这时,妈妈出现了,拿起闹钟说了一句:洗澡比赛,现在开始!“滴”的一声,按下倒计时。
孩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迅速冲进浴室,并大喊,“能不能先暂停一下呀,还没有准备好呢!”
场景二:
餐桌上,挑食的三岁孩子咬着勺子,在几个碟子里来回搜索着自己喜欢的肉。
你跟他强调了多次,要多吃蔬菜。忍不住还是夹了几根长豆角到他的碗里,这样他就无法回避,不得不吃了。
然而,一顿饭吃到最后,豆角还在碗里翻滚,完全得不到机会落入口中。
“不吃青菜,以后长不高。”
“不吃青菜,会容易生病的。”
你苦口婆心,继续说教,换来的却是无动于衷。
然而,同样的长豆角,换一种办法,效果则完全不同。妈妈夹了两根长豆角,放在虎牙的位置,露出来长长的两截,并开始了注意力收割。
“变身豆角魔鬼~嗷嗷~”
不一会儿,碗里的豆角全部开心地入肚。接下来,再加上蔬菜能打败身体里的怪兽的故事的辅助,每吃一口,就让孩子有打怪兽的成就感。蔬菜和孩子,慢慢地都变得可爱多了。
实际上,在家庭教育中,谁能真正获得孩子的正向关注,谁就能轻松地让孩子朝着你希望的那个方向发展。
什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从鸡尾酒会效应中,我们能发现,如果孩子把你的说教当成噪音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会直接忽略你所传递的信息。
鸡尾酒会效应(英语:cocktail party effect)是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音。该效应揭示了人类听觉系统中令人惊奇的能力,使我们可以在噪声中谈话。鸡尾酒会现象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声音上,或当我们的听觉器官突然受到某个刺激的时候。
举例来说,当我们和朋友在一个鸡尾酒会或某个喧闹场所谈话时,尽管周边的噪音很大,我们还是可以听到朋友说的内容。 同时,在远处突然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时,我们会马上注意到。又比如,在周围交谈的语言都不是我们的母语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较远处以母语说出的话语。我们所注意的声源所发的音量,感觉上会是其他同音量的声源的三倍。 - 中文维基百科
不难发现,能吸引注意力的一定是与他的个人相关的,例如鸡尾酒会时能听到嘈杂的声音中的自己的名字,以及周围声音中的自己的母语说出的话语。
即使我们的意识在保持注意力在面前这个谈话对象或者眼前的电视节目时,我们的潜意识还不断的监察着外部的刺激。当外部的刺激有着高优先级的时候,大脑就会将其送入意识层面。
场景一中,当妈妈拿出孩子感兴趣的闹钟,喊出“比赛开始”时,就是在噪音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相比其他似乎大了三倍的吸引注意力的声音。即使,音量不大,也能很快获得关注。
如果孩子喜欢比赛,喜欢故事,喜欢打怪兽...就只要把你想要传达的信息,用他喜欢的方式包装一下即可。
具体可以怎么操作?
花些时间,仔细想一想或者记录一下,孩子平常对什么内容兴趣最为浓厚。
也许你想说,这么麻烦呀,不能随意一点吗?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只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被自己喜欢的东西吸引,但此是你想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就一定要花时间稍加琢磨。要知道,一些商家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早都已经将你彻彻底底地研究了一个底朝天了。
不习惯在家跟孩子平起平坐的,可以大脑里预演一下,你运用了鸡尾酒效应,加入游戏因素后,你们的关系可以上升到无比和谐的程度。一定要加入足够的细节,并假设一开始表演不自然,效果不好时,还可以如何补救。
注意,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些小挑战,小成就,小奖励,这样就能对行为进行固化。习惯养成后,正向循环开启,就能放手了。
最后,就需要多次尝试,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啦。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一颗适合所有孩子的灵丹妙药。广告如今都实现精准投放了,家长们当然也得基于同样的底层原理,想出适合自己的妙招。
额外收获
当你发现了对孩子注意力的掌控方法,或许对于自己的注意力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哦~ Win-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