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没读过这本书,那么多鸡汤都白看了
文/杨熹文
我第一次见毛姆,心中吓了一跳,从未见过有人长相如此刻薄,嘴角下拉,鼻子如鹰,那副讽刺的神情,仿佛天生就长在他的眸子里。
我那时正捧着他的《月亮与六便士》,看得热泪盈眶。
不瞒你说,看的时候图着一份虚荣—听说凡写字的人必定对此书大加赞赏;当然我还占了一份便宜—这书在kindle那周的促销榜单上…可读毕后,这书的精彩程度,令我当初那两个不太正当的阅读动机显得异常卑鄙。
我就这样从网上找到了毛姆的照片,从年轻到年老看过去,我和一个个头像四目相对,这是来自十九世纪名噪一时的大作家,却带着对世间的万种不屑,我有点怀疑,到底什么样的经历能让一个人活得刻薄又骄傲?
他们说,《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长篇半自传体小说,那是他来时的路。
我在一个睡不着的晚上读起来,不得不说,毛姆出现在我生命里的时候刚刚好,这本书的力量抵足了所有看过的鸡汤。
他在书中把自己的形象塑造为一个名叫菲利普的男孩。
他失去父母过早,寄住在做牧师的伯父家,童年因为跛足而备受欺凌,虽天资聪颖却因残疾而孤僻自卑,无法拥有常人的快乐。
他早早生出远行的执念,放弃本可以去牛津读书的机会,去德国读书,去伦敦做会计学徒,去巴黎学画,可惜处处碰壁,只能再回到英国学医。
他在爱情里屡屡遭挫,爱上餐馆里的女招待,不惜为她散去千金,她却同别人私奔生子,最后带着孩子回来竟故伎重演,他从爱她到悲悯再到厌恶,只能看她最后沦为站街女。
他出生体面,骨子里一生善良,是个真正的绅士,却用最好的青春来贫穷,赔掉股票后甚至穷到从医学院休学,去商场做小职员,盼大伯的死讯成了他活下去的期待。
他最终继承了大伯的遗产,重返校园,在那里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他穿越贫穷的街区,一双手接下新的生命,这是一份去拯救别人的工作,然而这份工作最后也拯救了他,他终于在这一切风浪中理解:
「生而受难,久难而终。」生命毫无意义。
他至此终于摆脱人性的枷锁,“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彻底的自由。他的卑微成为他的力量,他忽然觉得自己可以和迫害他许久的残酷命运来场勇敢的对峙。如果生命没有意义,这世间也就没有什么残忍可言了。他做过什么,还没有做什么,都已经无所谓了。失败不重要,成功也一文不值…”
这是毛姆在百年前所经历的事情,我却能从他的每一段经历里找到自己的映射。
这些年,自己身上也担着重负,如他一般苦恼过,我咬紧牙关,走一条苦难重重的路,听过无数人对我说,“你活得心思太重。”
我也自嘲着说,“幸亏我没有兄弟姐妹,不然他们的前途,也都要变成我的操心。”
我长久地认为,这痛苦就是我的一部分,它们长成了身体里的一个重要器官,若我存活它必存活,当我死去它才消散。
因此我有了很多差一点崩溃的时候,觉得生不如死,然后再劝说自己一次次从绝望中活过来。受难次数越多,也越看开,这人生就如同一场游戏,什么都靠发自内心的喜恶出发,而不靠别人的期待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生命毫无意义”,听起来有点可笑,但这是每个想不开的人,活过重重苦难,能得到的最珍贵的感受。而这些,又何尝不是每一个年轻人要亲自去走的路?
《人性的枷锁》,这是一本极厚的书,那里有一个尖酸刻薄的人,却写出妙趣横生的字,字里暗含一个晦涩的道理,早一点读到,以后的路未必会更容易,但一定可以更开阔。
毛姆评价自己,“我是一位杰出的二流作家。”又说,“我绝算不得天赋异禀,但胜在个性鲜明,好歹弥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
顿时令我觉得毛姆有着比一流作家更优越的品质。
有些人不在了,文字就是他们的灵魂。没有机会去亲自让他讥讽几句,那么和他的灵魂对话也是有启发的。
也有人评价毛姆的作品时这样说,“毛姆的故事很好看。这是为何?因为'好'的作家实在太多,但很少有人像毛姆一样'坏'。”
生命毫无意义,受难是必然经过而不是万种苦楚。
再看一眼毛姆的照片,嘿嘿,只要我老的时候不长那样,我就什么都想得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