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最近最火的电影,应该是哪吒吧,票房破27亿,创造了国漫史上新的里程碑。这样火的电影,我也去凑了下热闹。
也许有人会被颠覆传统的黑眼圈哪吒吸引,也许有人会被声音温柔的英俊的敖丙圈粉,也许会为接近现代的创新的故事情节喝彩……而我发现了,其中教育的缩影。
先看我们的主角——哪吒,从出生,就被贴上了魔丸的标签。父母教育态度就是:设结界,莫出门,恐伤人。这样反而让哪吒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从此,心理上就会产生逆反、与世人为敌,将自己看做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个体。
再者,父母对哪吒陪伴不够。有一个和他母亲踢毽子的情节,虽说有点搞笑,但也反映了问题。母亲一直在斩妖除魔,想为孩子赎罪,但却忽视了哪吒内心最渴望的:和我一起玩。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敖丙能和他踢毽子时,他却哭了。因为他从小缺少来自亲人陪伴与爱。
其次,就是当时社会的教育理念的歧化。受本来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魔与妖,都是坏的。就像申公豹说的“人们的偏见,是座大山,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能移走”正是这种偏见,申公豹失去成为十二仙人的位子,从而走上了不归路;哪吒挣脱了乾坤圈,失去理智成魔;敖丙从想救人到了想活埋陈塘关的地步……而这一切,都来自那个社会的教育根源。
再来看,敖丙性格形成反映的教育问题。他也如哪吒一样,终日待在阴暗的海底,而且还被他的父亲灌输出人头地、杀掉魔丸、早日成仙的理念。这是完全将自己的理想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背负沉重的使命感,同样地,即便是灵珠转世,也成为了杀人的魔头。
我们如果这样试想,若哪吒从小不被世人遗弃,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即便是魔珠转世又如何,他同样会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用自己的力量拯救苍生;若敖丙不再担负父辈的责任,也许会一直善良下去。也许这两个人物命运会与故事截然不同。
回到现在的社会,哪吒与敖丙可以代表两种人:一种就是生来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家庭教育也不是那么完美,父母为了打拼更好的生活,以至成留守儿童,内心急缺爱,形成孤僻的性格;另一种是那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但父母将希翼托在他身上,形成巨大的压力,弦绷得太紧,最终断了。
所以说,人生下来,首先都是一张白纸,前期画作的打磨,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引导教育。而后期的描摹添色,由自己掌控。正如哪吒那句金句“我的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