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假借字
假借字是借用已有的字作为音符来表示跟这个字同音或音近的词的,对根本不认得被借字的人来说,假借字实际上只是个记号字,用来表音,跟随便画个圈圈或者叉叉来代替是一样的。但是被借的字跟借它来表示的词在意义上也有有联系的现象,而这很多是无意中造成的。有意的假借现象也有,但是很少很少。所以人们很容易把假借的现象曲解为语义引申。
在讨论假借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跟假借字相对“本字”。“本字”这个术语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是一个字原始的书写形式,可以指分化字所从出的母字,比如 “取”是“娶”的本字。而此时我们所说的“本字”是跟“假借字”相对的“本字”事实上,我们不把分化字所从出的字成为“本字”,而把它们称为“母字”,就是怕与假借字相对的本字混淆。
当假借字A来表示B字的本义时,我们可以说“A”假借为“B”。其中B就是本字。
当假借字A来表示B字的引申义时,我们要说“A”假借来表示“B”的这个引申义。其中B也是本字。
所以,本字就是用来表示它的本义或引申义的字(B),对假借来表示这一意义的字(A)而言就是本字。通俗的讲,就是表示本来想要表达的那个意思的字即为本字。
假借可以分为:
1、无本字的假借
有的词始终只用假借字表示。比如古汉语的虚词及双音节词“犹豫”、句末语气词“耳”、语气词“夫”,疑问代词“何”、“奚”,副词“亦”等等。还有音译外来词以及古今很多外来的人名、地名。
2、本字后造的假借
有些词本来用假借字表示,但是后来又为它造了本字,即先有假借字,后出现本字的情况。后造的本字也叫“后起本字”。 如:
所wèi 的“wèi”,本来没有这个字,那么想表示所wèi 的“wèi ”的时候怎么办呢?于是就借用人体的“胃”字来表示,写作“所胃”。但是不能老借着呀,后来才加上“訁”字旁,造出本字“谓”,以后就写“所谓”了。那么我们说:“胃”假借为“谓”。因为“谓”是本来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即便是后诞生的,也是本字
但很多后起本字造出后,大家还是习惯使用假借字,假借字反客为主,后起本字成了“死字”。如:“無”和“舞”本为一字,用其表示有无的“无”就是假借用法,写作“有無”,后来造的表示“无”的本字为無字下边加上亡。但这个字只见于汉碑,在古书中也极其罕见。
3、有本字的假借
很多已有本字的词也使用假借字。这种假借字,有一些到后来完全或基本上取代了本字。当然,这里的取代本字,是指假借字在它所表示的意义的范围里取代作为它本字的那个字。 对于那个本字来说,假借字取代的也许是其全部职务,但也许是其部分职务。如前面说的 “閒” (间),“闲”并不取代后来一般写作“间”的“閒”,如“房间”,不会写作“房闲”。还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是被冷落而不再使用了的。
为何已经有了本字的词还要用假借字呢?原因也很复杂,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1、因避讳。
如因避康熙帝玄烨讳,以“元”代“玄”。还如:旧衣服本称故衣,但是卖旧衣服的店铺都把“故衣”写成“估衣”(读音仍读“故”音)。这大概因为人死称“故”,“故衣”容易让人想到死人的衣服。
2、为求典雅。
如人们在书信中称对方为弟时,往往假借“棣”指“弟”,如把“贤弟”写作“贤棣”。因为《诗经》中的《常棣》一篇讲的是兄弟之间应该友爱的诗,而“棣”与“弟”二字的字音,浊上变去之后完全相同,古人诗文中有时就以棣”指“弟”。
3、很多本有本字的假借字,和现在的同音别字并无区别,后来使用的人多了,身份也就变了。郑玄于《经典释文-叙录》中说,有些字“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4、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有分散文字职务的作用,如“何”是负荷之“荷”的本字,原写作“负何”。而本义为荷叶的“荷”假借代替负何之“何”,写作“负荷”,分担了“何”字的一部分职务,是为了让“何”字主要承担其假借义是疑问代词“何”。
5、有时候使用本有本字的假借字,是为了简化字形。这种情况主要多见于所谓俗字。如: “杰”代“傑”,“只”代“隻”,“灵”代“靈”,“球”代“毬”。这类俗字有的沿用下来,并在解放后的异体字整理和汉字简化中被采用为正体。
6 、为了使字形不易混淆,有时有意假借笔画多的字来代替本字。如“四”代替“亖” 。最常见的是我们现在所用数字大写,都是假借字。
有少数本有本字的假借字,后来也为他们造了后起本字。但是由于本字出现的先后往往很难确定,有时只好不去区分本有本字和本字后起,使用比较笼统的“有本字的假借”的说法。
一词使用多个不同的假借字
比如:第二人称“汝”,先借“女”字表示(《汉书》:“女自知之。”),后来改借汝水之“汝”表示。外来专名的音译,有不少使用过不同的假借字。
一个字可以假借来表示不同的词
比如:“匪”是筐篚之“篚”的初文(《周礼》:“共设匪翁之礼”)。古书中“匪”有以下一些假借用法。
1 表示否定词“匪”,用法同“非”。《诗经 卫风 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郑笺:“匪,非也。”
2 表示指示代词“匪”,用法同“彼”。《诗经 小雅 旻》:“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左传 襄公八年》引用此文,杜预注:“匪,彼也。”
3假借为当“有文采”讲的“斐”。《诗经 卫风 淇奥》:“有匪君子”,《礼记 大学》引此文,“匪”作“斐”。
4假借为“分”。《周礼 地官 廪人》:“掌九谷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赒赐、稍食”,郑玄注:“匪,读为分。”
5表示叠音词“匪匪”,与“騑騑”通。
“匪”字的这些假借用法,现在大都不存在了,只有否定词“匪”还保留在书面语的少数词汇中,如“匪夷所思”、“获益匪浅”等。
何为通假字:狭义的通假指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本有其字的词。也就是说本有本字的假借就是最典型的通假。
本字后造的假借,后起本字出现之后,如果假借字还继续使用,就可以看作通假字了。对于那些后起本字由于极少使用而不为一般人所知的假借字,应该叫做本字不通行的假借字更为合理,而不能称为通假字。
假借字的读音
被借字的读音,或者说是假借字原来的读音,跟借它来表示的那个词或者说本义,可以仅仅是相近的,而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一个字的本义和假借义的读音往往有差异。比如“夫”字本读fū,借表语气词或指示代词时,则读fú。
通假字的读音
字音就是字所代表的词的音。通假字是被借来表示它的本字所代表的词的,它跟本字的读音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原来的自己的读音,即没有被假借时的读音跟本字的读音是不同的。比如“A”假借为“B”时候,读音就和“B”所表示的那个词的读音一致,人家“B”想读什么音,“A”就要跟着也读什么音。当不借的时候,“A”就恢复了它自己的读音,与“B”是不一样的。
何为俗本字
由于误认跟某个词同音或音近的一个字为这个词的本字,就用它来代替真正的本字的现象,大多发生在双音节复合词的一个语素身上。比如:当剧烈、凶猛讲的“利害”,后被写作“厉害”。“利害”本指好处与坏处,引申而有严重的意思,又引申而有剧烈、凶猛等意思。一般人觉得“利”字跟厉害联系不起来,所以喜欢用“厉”字来代替它。这显然是把“厉”看成本字的。此外还如把“年轻”写作“年青”,“交代”写作“交待”,“照相”写作“照像”等。可以把“厉害”的“厉”、“年青”的“青”这一类字称为“俗本字”。有的单音节词也有俗本字,如“坑害”的“坑”,原来是用“倾”表示的,明朝以后很多人把这个词写作“坑”,也是误以为“坑”为这词的本字有关。上举这些写法,在过去被认为是使用同音别字,现在大多已经为词典所承认了。
何为通用字
文字学上所说的“通用”,指不同的字在某种或某些用法上可以相替代的现象。可以通用的字就是通用字。最广义的“通假”和“通用”所指的文字现象的范围是相同的。但为了避免跟狭义的“通假”(有本字的假借),最好不要使用广义的“通假”,而使用“通用”这个术语。
通用字包括:
本字和假借字,假借字和假借字,母字和分化字 ,同义换读字跟本字或其他性质的字。指出文字之间的通用关系,古代多用“A读为B”、“A读曰B”、“A与B同”、“A与B通” 等说法。近人一般用“A同 B”、“A通B”的简化说法。
何为通行字
通用字也有两种不同意义,因为一般把古今所有的汉字里现在还在使用的那部分字也称为通用字。为了避免混淆,我们把那种意义的通用字改称为通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