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决策能力考验的是综合素质,良好积极的心态以及对决策时拥有的学识。
但对于大部分决策来说,学识远比心态重要的多。
你可以把决策看作选择,这样的话,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决策。在我看来,决策,选择概念类似,但不同的是,选择给人一种多条道路可选,并不强调正确有利与否,而且并不十分强调选择者素质,决策则更倾向于选择时的思考,然后主动选择的决定。所以,本篇将用“决策”这个概念代替“选择”。
绝大部分人会因学识尚且而出现决策失误,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2012年从日本回来,银行卡里还有按当时日元汇率折合人民币一万多元现金,但当时都还是日元。在固执的认为日元汇率还会上升的情况下,无论父亲怎样劝说,依然决定不兑换成人民币。而当时父亲看着新闻,比我更加了解中日关系的变化,虽然汇率受到多方面影响,但在此方面,很明显父亲比我更了解现实情况,而我只是执拗的依据自己美好愿景一直坚定的看着日元汇率一路暴跌。
一年之后,我以日元从未有过的最低汇率取出,损失千元。
决策并不是感情用事,一意孤行,决策需要学识,学识需要平常的不断积累。
在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上学期间,因为初来乍到,看到的同学都自带光环特效,内心的自卑情绪不断滋生,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因为在乎别人想法,评价,在乎留给别人什么印象的心理,耗费千元在淘宝网站购买衣服,两个月的闲暇时间,当时的生活费基本都用作填补内心的自卑无底洞。
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绝大部分衣服因为便宜,质量相当不过关,直到现在时间过去两年,仍然许多衣服会冒出刺鼻的氨水味。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说服自己下狠心扔掉那些买了但永远不会穿的衣服。
许多人省吃俭用,到后来会发现,往往自己一些错误的决策就会让自己损失惨重。
我一直觉得,决策能力应该从孩子幼年时期便开始培养。人一旦成年,随着年龄增加,决策带来的影响或者风险会越来越大。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人到中年,一般不愿做出改变,因为他们多半认定自己承担不起改变原有生活习惯的代价或者不愿付出代价去改变。
不过,其实并不单纯中年人,一个没有学识,仅凭直觉做决策的人,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
比如,选择与什么样的人恋爱,选择进入怎样的婚姻,是继续考研,还是进入体制,是选择创业,还是就业,等等。
那么学识来源于哪儿?
你可以选择读相关的书籍,你也可以观察别人总结积累经验教训。获取学识的途径很多,但本身筛选过滤发酵学识的过程也需要选择权衡决策。
其实,人一生都在不断反复的做着选择,做着决策,即使妥协现实,不做决策,也依然构成了人生的选择。区别只是在于,选择的路不同,选择时的思维方式不同,结果差异也各不相同。
所以,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什么?
积累学识真的很重要,因为它关乎你做出的每一个决策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