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刘裕灭后秦(下):十一岁的儿子为什么劝亲爹自杀
主讲:姜鹏
我们上一次讲到北魏的拓跋嗣没有听崔浩的劝告,调动军队要和刘裕对抗,试图阻止刘裕逆黄河而西上。那么这个事情的结果怎么样?
当时北魏的军队沿着黄河的北岸西行,刘裕的水军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刘裕的军队黄河上,往西面走,因为是逆流而上,所以必须要大量的纤夫去拉这个船。拉船的人只能在南岸,因为北岸是魏军。但是因为有很长一段黄河水流是比较急的,如果风一大,把某一个船上的士兵吹到北岸的话,那么魏人毫不犹豫就把这些人给杀了。
刘裕偶尔也会派军队登上北岸,打一下,北魏的军队只要你一上岸他就跑。刘裕实在受不了了,就派了一支比较强大的军队直接登岸,而且就是往北岸走的比较远,摆了一个阵势,古人作战叫却月阵,把这个战车围成一个月牙形,有两端有中间,士兵在里面。先是派了700个人,然后又接着派2000多个人,就是将近3000个士兵,在这个却月阵的保护下面摆了一个阵势,然后北魏的军队一看他们摆阵了,就来了3万骑兵要跟他们对阵,结果却月阵里面万箭齐发,北魏的军人当然损伤很多了,而且再加上刘裕这边军队作战非常凶猛,势在必得。所以使出浑身解数,把北魏的这一支3万骑兵的军队打的是落花流水,损失非常惨重,打完之后,刘裕这边又让他的军队下岸,坐船继续往西进。
这么一来拓跋嗣就有点后悔了,首先的确打不过人家;第二,他们打赢我们并没有继续的北上,说明他们真的不是冲我们来的,而是要冲着这个潼关,去打姚秦的。看来崔浩的判断是正确的。
于是,刘裕率领大军非常顺利的向关中方向挺进了。
到河东,今天的山西,又是一个关键的地方。在这支军队里面打前战的,我们上一讲里面提到收复洛阳的檀道济,河东一战把姚秦的主力军,最核心的一个军事领袖、当时的新皇帝姚泓的叔叔姚绍所率领的军队,给打败了,好多重要将领在这一战当中被檀道济一举斩杀,姚绍感觉到很没有面子,关键的一战自己没有挺住,所以最后也是羞恼愤怒情绪叠加起来,一命呜呼了。这样直接就打通了进入到关中地区最重要的一个通道。
刘裕也亲率大军赶到了,屯驻在今天的三门峡市,已经是河南西部,离山西非常近,过了河东,突破山西关口就能够进关中。那对于姚秦来说,情况是非常紧急了,当时姚秦的皇帝姚泓,他什么表现?
史书上说他会百官于前殿,以内外危迫,君臣相泣。从这你也能看得出来,姚泓的确不是做皇帝的料,火烧眉毛这个时候哭有什么用,一点男子汉的气概都没有,这个人一定是成不了大事的。
这个时候作为姚泓来说,他还有最后一道关口就是潼关。没想到刘裕手下的一个重要将领名字叫王镇恶,王镇恶是关中人,对于这一带的地理形势是非常熟悉。
王镇恶他跟刘裕说,我们要走陆路的话,的确潼关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天险,而且我们这一次主要是水军为主,如果在潼关这个地方跟他硬耗的话,恐怕实力会损耗很大。
王镇恶说我有一个主意,你可以避免陆路上的关险,让水军通过渭河溯源再进入到黄河,那么进入到长安就方便了。结果王镇恶这一招灵了,非常顺利,进入到渭水流域以后直插长安,就攻入到长安了,那么进入长安以后必须要打对吧?
这个时候又有几位姚秦的重要将领,都在王镇恶攻打长安的过程当中战败,姚泓亲自率领军队去救也不行,也被打败,只能自己一个人带着几个随从奔回来,王镇恶就顺利的攻入了长安城的一个重要城门。
这个时候姚泓只能送给他的自身两条路了,一个是投降,一个就是自己了断。姚泓想投降,结果姚泓有一个11岁的儿子,名字叫姚佛念,反而比他父亲更有智慧。 他跟他爹姚泓说,这一次刘裕他一定是来灭我们的,他的欲望不得到满足,是不会休止的,你即便投降也不会有好下场,反而会受更多的羞辱。
他跟他爹说你不如自己了断,你自杀吧。你看一个11岁的小孩跟他爹能够说出这种话,他的内心是多么强大,而且对当时的形势判断的非常明智。
那么这个话说回来,咱们还是做个普通老百姓,不要投身帝王家了,你要投身于帝王家,你没有这种智慧和硬心肠,在这种局面下面你是应付不了的。但是你要有这个能力,你看看又有很多违背人性的地方,所以咱们还是做好小老百姓过好小日子,不要梦想着投身帝王家。姚泓很可惜没有听他儿子的话,投降了,而姚佛念自己爬上墙头扑通跳下来,跳楼自杀了。
姚泓后来果然如姚佛念所说,虽然投降了,但是刘裕并不放过他,把他压送回建康,(东晋的首都)在那儿给斩首了,这是告天下人,我们灭了一个藩王对吧?这的确是刘裕为东晋王朝立的一个大功。
接下来刘裕就有一些战略安排。他第一个想法是想把首都迁到洛阳,但是,他重要的一个谋士就跟他说,恐怕不太好办,因为现在你所依赖的无论是将领、谋士,还是这些主力军,他们都是常年生活在东南江苏地区,浙江地区,江西地区,你一下子要把首都迁到洛阳的话,让他们离开生活已经非常习惯的故乡,哪怕他们祖籍是北方人,但是他们自己妻儿老小都居住在南方,离开这个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恐怕是很难办的,而且迁都是兴师动众的事情,仓促之间恐怕不一定办得了。
刘裕想想也对,那么后来攻下长安以后,刘裕又曾经想过,就要留在长安,在长安经营西北,这样一来统一全国规模格局它就出来了。但是就在这档口发生了一件重要事情。
他的亲密战友刘穆之,是从刘裕反对桓玄开始就在他身边的最重要的左帮右臂,当时刘裕亲自率领大军北伐的时候,刘穆之他是停留在建康,在内主持大局,结果这个时候有消息传过来,刘穆之去世了?等于说他在东晋朝廷内部没有自己一个核心人物,没有主心骨了,万一后方有一个什么动摇的话,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他就不能再停留在西北了。
所以刘裕去想来想去,无论是迁都洛阳,还是在驻扎在长安,对于他来说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虽然建立了很大的功勋,统一在望,但是如果东南根本动摇的话,对于他来说这个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所以他只能放弃。
然后率领军队东归,只留了他一个12岁的孩子,名字叫刘义真,这是他众多儿子当中的老二,是他的次子,12岁在长安镇守,那么留下了王镇恶和沈田子,留下两个人辅佐他的12岁的儿子,自己率领军队就回来了。
刘裕的选择,有两个人预算对了。一个是上一讲讲过的崔浩,崔浩对于刘裕的判断非常准确,我们前面讲拓跋嗣他的卫兵在被刘裕打败之后,他很后悔没有听崔浩的话吗?那么接着他又去找崔浩商量,问刘裕接下来会怎么做?
崔浩判断得非常清楚,东南是刘裕的根本,西北跟东南相差太远,一旦有什么变故的话,刘裕肯定是保根本,所以他估计刘裕在西北是待不长的,是会回去的,回去以后你看这个关中地区十有八九会是咱们的,崔浩判断对了,刘裕确实东归了。但是有一个关中地区并不是马上就变成北魏的势力范围了,因为有一个势力离长安更近,捷足先登,抢在北魏之前抓住了这次机会。
所以咱们要说第二个对于刘裕这次战略判断做出一个准确的预判的人,赫连勃勃。他在五湖十六国当中曾经建立过一个叫夏的政权,我们以前介绍过。他听说刘裕东归以后马上就做出了判断,他也想过刘裕一定是在西北待不久的,得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就整顿军队,率领2万精锐骑兵向长安出发,这个时候刘裕留下的人内部就产生了问题,王镇恶跟沈田子,一个是关中人,一个是东南人,两个人要争功,本来南方人,北方人就有矛盾,在刘裕走了以后,他们之间关系恶化,内讧就失控了。
大敌当前,本来应该精诚团结的时候,没想到沈田子和王镇恶反而利用这个机会相互的吞并,沈田子先把王镇恶骗到军营当中,说有事商量,当场把王镇恶就给杀了,那么这一下子把其他人给惊呆了,就是因为刘裕留下来辅佐刘义真的不止王镇恶沈田子对吧?那么这个时候沈田子他这个行为就引起了刘义真的警惕。
最后刘义真的另外一个手下就把沈田子给杀了,等于两个人都被杀了。那么你想大敌当前,如此内讧的话,怎么可能成功的迎敌呢?所以赫连勃勃非常顺利地把东晋的军队给打败了。本来东晋留在那儿驻守的军队,将士们他们老家在东南,也无心防守,所以一战而溃。这个时候刘义真非常狼狈,单人匹马的就是奔跑,然后躲在草丛里面,幸好就碰到一个手下把他给救出来了。
这一战刘义真的军队被打败,也是当初王镇恶打败姚泓的地方,决定消灭后秦非常重要的这个地方叫青泥。
所以在这一次战争当中发生了两次青泥之战。那么第一次青泥之战发生在攻打长安的过程当中,第二次青泥之战发生在刘义真溃退的过程当中,那么这样等于说是后秦被刘裕灭了,但是最后没守住。
很多朋友可能会问刘裕不是瞎折腾吗?不!绝不是瞎折腾,因为刘裕灭了后秦把姚泓给抓了,活捉了,然后送到建康被斩首,这样刘裕他的威望,他的权势在东晋内部一步一步的加强以后,就真的再也不是任何人能够挑战的了。
这就为刘裕后来篡位取代东晋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关中能够守住当然更好,即便守不住,也不影响刘裕在东南地区建立自己的王朝,这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好,讲到这里,刘裕灭后秦这个事情咱们就交代完了。接下来咱们就要讲刘裕是如何取代东晋,成为刘宋王朝的建立者的,咱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