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月份参加了耕林童书馆的阅读打卡活动以来,我和女儿已经坚持了三个多月了。亲子阅读一直都在做,但是没有把它作为每天的任务去完成,都是随性而为,想读的时候再读,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
而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后,孩子每天就更加有动力去和图书小伙伴们度过一段又一段美好时光了。
马上又到母亲节了,孩子们也过了几次母亲节了,知道这个节日的含义,小妞自发地拿出《猜猜我有多爱你》的书想要和我一起读,不过她忘记了这本书里的大兔子是兔爸爸呢!
小妞自从学会了用身体语言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以后,动不动就凑过来说妈妈我爱你,还会学着书中的小兔子那样,用张开双臂的长度来比划对我们的爱。
是啊,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怎么向父母表达爱意,爱就要大声说出口。可是,反观我自己,每年到了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除了给父母打个电话说声节日快乐之外,就再也说不出其他更暖心肉麻的话了。
从小和父母就很少说什么过于亲密肉麻的话,即使在重要的节日里也不好意思大胆地说,我大概习惯了将爱深深地埋在心里,默认地以为父母知道我是爱他们的。
爱是一种能力,但我相信它更是一种天赋,要不然怎么会有些人天生就那么会说情话呢?
我指的会说是因为他们说类似“我爱你”这样的词的时候往往是脱口而出,自然到就跟呼吸一样,而我却每次跟父母说“我爱你”都要酝酿好久,最后却多半是含糊其辞,小声快速地赶紧说完,然后又顾左右而言其他地立即转移话题,直到挂断电话后,心情才能平复下来。
心理学家说,不太会表达爱的人是从小就没有在爱的环境下长大才导致的。想想的确如此,当然并不是父母不爱我,而是他们不善言辞,感情内敛,即使情感遭遇大起大落之时,在表面上也是一如既往的淡定和不动声色。
尤其在情感表达方面,爱也好,恨也罢,都不会轻易说出口。不妙的是,似乎我也继承了他们的习惯,现在看来,这其实不是一个好习惯。所以,我现在总是有意识地要去改变这个习惯。
大概就是在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像醍醐灌顶般地彻底被颠覆了认知。原来爱是可以这样丈量的,小兔子想出各种表示它的爱很多的方法:张开双臂、举起双手、从头到脚,直至“像道路那样无尽头”。
最后,小兔子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而兔爸爸则微笑着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这是多么深远悠长的爱啊,小兔子和爸爸在这场比爱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羞涩,完完全全沉浸在幸福和甜蜜中。
我也多么希望自己能像小兔子那样,找到舒服的方式去对孩子、爱人和父母表达爱意。因为对爱的索求是生命最大的动力,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爱,爱的表达也是一种爱的能力。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羞于表达,那就去看一看《猜猜我有多爱你》吧,然后从这个母亲节开始,向妈妈大声说出我爱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