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显性框架和隐形逻辑的关系,用收纳比喻非常恰当。
你可能叠衣服的技术特别好,收纳本领特别强。但是你只会叠衣服,整整齐齐码在那里,堆成一堆。虽然是有顺序的,分类也很有逻辑,但只能一堆一堆摆放。
有些人叠衣服的本领并不如你,但他使用格子,把空间做得特别好,对叠衣服的要求自然就降低了。
文章的框架,比如摆在外面的标题,条理,就是橱子,就是格子。
有些人喜欢用隐形的逻辑来写文章,有些人喜欢先把框架拉出来摆上,做成显性的东西,一目了然。
相比之下,前一种人吃亏。后一种人比较沾光。
但根据实力来说,前一种人单纯靠逻辑来写文章,他的思想是比较深刻的。
后一种人就明显有偷懒的嫌疑,但也非常聪明。
到底是用隐形的逻辑,还是用明显的框架?要根据平台的调性来选择。
有些编辑就喜欢轻松好读的文章,平台调性也是偏浅显,不想让读者费脑子。
而有些编辑喜欢深刻,喜欢有思路,喜欢有观点,不喜欢把套路赤裸裸摆在外面。而是希望做领路人,带动读者一起去挖掘,去发现,去共鸣。
这种平台其实非常符合写手的口味,因为我们做的所有的思维训练,都是想去挖掘事件背后最深刻的东西。
这跟我们写作的初衷是非常吻合的,所以写完之后,会感觉非常充实,是一种释放。
而前一种平台需要你去刻意迎合。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习惯了往深处去挖,反而不习惯在一个肤浅的层面上去搭框架,做一种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实则言之无物,自己都觉得文字没有重量,没有质感。
这种稿件,如果一旦被退稿的话,是无处可去的。如果你想再投到其他的平台,那还是需要再加工,把它做得厚重一点,那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我们大多数人宁愿去重新写稿,也不愿意去二次修稿。除非编辑已经过了初审,为了发表去修稿,才有动力。
最高效的方式,是两者兼而有之,格式和内容兼顾。当然,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刻意练习。
其实,做好格子与练好收纳本领,两者并不冲突。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欢迎朋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