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严肃的罗小帅
写在文章前:这是我最近来看的一本哲学书《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里的哲学脑洞实验,如果喜欢哲思类的书,推荐。
01
柏拉图提出了“理型”的理论。什么是“理型”,我摘抄了一段(稍作了点修改):
根据柏拉图的理论,这个感官可见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不过是虚幻的世界,他相信有一个更高的真实存在,也就是“理型”的世界。
举个例子:我们用笔画出了圆,圆画好了,但是这真的是圆吗?你画的不过是个不完美的圆,线条上的每个点一定不会跟圆心有相同的距离。数学定义上的圆,线条不能有宽度,线条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所以圆是画不出来的,也看不见的,真正的圆只能通过思想认知的形状——一个理型来认知。所以我们感官感受到的圆都是我们具有对圆的认知。理型如同典范。
如何认识“理型”?就自己浅薄的认知而言就是所谓的认知、思维,简而言之是对事物的认知,所涉及到的是思维层面上的理论。
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试着想一下:你父母的模样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模样,你会先想这个人的高矮胖瘦,接着是这个人的五官特征,然后是性格特点,而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构建起来了这个人的模型,使我们不再把这个人和其他人搞混了。希望我浅薄的理解能让你对“理型”有所了解。
02
读完这章,我个人得到的感悟是“理型的存在是为了驱动自我学习”和“对人以及事物的认知,切勿停留在表面。”简单的阐述下:
“理型的存在是为了驱动自我学习”
当普通人看见菠萝的时候会想这是水果,需要用盐浸泡下才能入口。当然也会去描述菠萝的外形特征,大致对菠萝的认知便是如此。
而当你拥有化学知识的时候,你会知道菠萝的酸碱度,知道通过菠萝加盐浸泡后才能入口,是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菠萝的碱性。你会从你的知识体系上丰富你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认知大体不会超出你知识体系框架。
你发现你的知识不再满足于自身认知需求的时候,你想要知道关于菠萝更多的“秘密”,自我驱动便会展开。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求知的道路上,因为不乏有人在认知事物上得过且过。
这也就是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出现了不同的层次。拥有了知识的储备以后,让你有了比别人更深入的认知看法。而认知事物的知识储备来源于知识的学习,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活到老,学到老”。
我来举个现实的例子,欢迎对号入座:
在我们高中学习英语的时候,要求掌握的是3000个单词和基本语法。到了大学我们再用高中的英语能力去吃透大学的英语教材,费力且不说,还容易打击自信心,常常陷入“为什么这么文章这么难理解?这些单词是什么鬼?”这样的自我怀疑中。
这个时候我们会出现“分水岭”,有人则是得过且过,因为高中水平的英语能力能让你勉强过四级,之后就能顺顺利利的达到英语的毕业要求了。而如果你要能看懂文章就需要你继续学习更多的单词,更难的语法,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当然也是快乐,因为你会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对人以及事物的认知,切勿停留在表面。”
苏格拉底虽然认为“人用感官知觉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个人认为这从一定方面否定了物质的存在,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这也不能说它不具备现实意义。
我们总能遇见那些拥有姣好面容的人,可是内心世界是多么的肮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们也会遇见拥有五彩斑斓世界的人,却不那么显眼。
我想举个最近的新闻例子(这个例子我只会从已知且已成事实的基础上展开,不盲目想象扩展)。
最近引起舆论热议的江歌案开庭了,刘鑫与之前的采访会面所说的话语多有矛盾之处,无论怎么讨论都绕不过“关没关门?”这个问题上。刘鑫一口咬定自己没关门,是开不了门的,不知道江歌在门外,就从警方披露的证词证据来看,刘鑫撒谎了。
我没那个资格与能力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刘鑫的作为,但是我看到的只是努力想逃脱责任,想按下重启键,回到这件事发生之前状态的刘鑫。而是否真的能回到过去,那就要看刘鑫的自我原谅能力了,但是这一项技能她怎么也没有陈世峰那样使用的娴熟。
陈世峰,一位满口谎言,捏造犯罪事实,面对错误依然能挺直腰板,能摆脱道德的约束力,能原谅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且不带悔恨,拥有着这个时代最极致的利己主义思想的罪人。这大概是我写过最长的描述一个人的语文字,他让我惊讶的程度,不亚于一次8级地震,但是也从另一面也感谢他,让我对“恶”的理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们对他们的判断,常常以第一眼所见进行“贴标签”的行为,而这个“标签”的行为常常让我们陷入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中。
所以回到我写这篇文章的主题上来,现实、内心都会欺骗我们,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学习,通过知识的储备来辨别现实和内心对我们的欺骗。
(怀左写作训练营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