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151期“矛盾”主题文活动。
虚实篇
虚实篇中,孙子强调:“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善于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关键在于通过“虚实”变化让敌人被迫按我方意图行动,从而失去主动权。
“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此篇的核心思想。
那么,何谓“虚”,何谓“实”?
“虚”“实”,我们常用的虚假、不真实,和与之相对的真实、真诚,是对立又矛盾的统一体,无虚不成实,无实不成虚。虚与实,哪个更胜一筹,就看战争的主导者如何运用。
在《孙子兵法》里,虚,指薄弱、无序、被动、无备之处。实,指强大、有序、主动、有备之处。
孙子认为虚实是动态的,就像阴阳五行是相生相克的,没有哪一个是永远占优势的,五行之势力会有强弱变化,而且是必然会有变化的。高明的统帅应善于“避实而击虚”,通过伪装、欺骗、迂回等手段,使敌人暴露弱点(虚),而我方集中力量(实)予以打击。
知道了虚实变化,应用策略是什么?
首先,主动调动敌人,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击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奔向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
比如,通过佯动、声东击西,认为制造出虚实,迫使敌人分散兵力,暴露软肋。
其次,集中兵力,以实击虚
即使总兵力处于劣势,也可通过局部集中形成优势(“我专而敌分”)。
孙子用“以镒称铢”比喻力量对比(1镒=576铢),强调在关键点形成绝对优势,有分散瓦解的意味。
第三,无形与隐秘
“形人而我无形”:使敌军意图和部署暴露,而我军行动隐蔽无形。有时候,“明”“暗”也是虚实的一种。了解了对方的意图,使其暴露行踪,致使对方被动处于明处,虚实转换间处于主动。而敌人无法判断我方主攻方向(“无所不守则无所不寡”),陷入全线防御的被动。
最后是讲究灵活的“因敌制胜”
战术需灵活多变:“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意思是,水能根据不同地形而改变流向,用兵也是一样,根据敌军部署实时调整策略,避免僵化计划。
唐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夫虚虚实实,至于无形,用兵如神!说明整个《孙子兵法》都是“虚”“实”应用经典。
有人用“避实击虚”来理解这一章,这样就理解狭隘了。这一篇本质上主动性和控制力的较量,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战争中的艺术,通过策略让敌人变“虚”,让自己变“实”,最终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胜利。所以,难,高明,妙,这三个词都可以集中用在这一章。
有时候用自己的“虚”麻痹敌人,而反手以“实”击之,这时候的“虚”也就成为了制胜的“实”。
所以说,“以己之矛,功彼之盾”,究竟哪个会赢,还真不好说。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战争没有固定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形状一样,必须根据敌情变化调整策略。
2.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进攻必然成功,是因为攻击了敌人未防守或无法防守的地方。
3.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
用兵境界达到无形无声,使敌人无法察觉我方意图,从而“能为敌之司命”(主宰敌人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