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Lady章
每天播报新闻,一段时间里,总有那么几个数字、几个画面会停在心里。
周一的《经济信息联播》播报了一条关于房租的新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四月份北京房租环比上涨0.2%,同步增长4.4%,上海的增长幅度比北京更高。
租房的成本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朋友们的话题里、化妆间的电脑里,体现合租美好生活的《欢乐颂》不断循环,住在合租房里的樊胜美一遍遍地宣告:没有房子想结婚,脑子坏掉了。电视剧反复在传达着,租房是买不起房子无奈的苟且,有一天存够钱有了自己房子,才有资格结婚,有资格谈诗和远方。
在看到新闻里、电视剧里的年轻人为房租、为贷款踌躇时,我想起了身边的两个朋友,关于租房还是买房的故事。
一个杂志社编辑,几年前她说走到了目前职位的天花板,也没想好下一步想做什么,只是想换个城市看看。
两个月后,她辞去了在北京的工作,退了出租房,收拾行囊要去南方一个小城市,那个城市和她没什么关系,只有两三个还算要好的同学在。
走的那天我送她上了出租车,过一会儿,我收到她的短信,她说:把钥匙退还给房东,我发现身上居然一把钥匙都没有。
我能想到她说这句话的样子,一定不是居无定所的心酸,而是对火车停靠之后的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兴奋。
她在当地租了一间干净的一居室,一个人写点东西,经常发一些晒着太阳吃泡面的照片来。
半年之后她回到北京,重新过上北京速度的快生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适应。
我才发现,哪里都不属于她,她也不属于哪里,所有的房间对她而言都是暂时歇脚的中转站,她的安全感是随时随处都可安身立民的自信,和钥匙无关。
一个70后、独身主义的女性朋友,从宣武门的小四合院,到繁华地段的公寓,十年间搬家的频率不少于十次。她像每个在北京租房的朋友一样,抱怨房东、憎恶中介、吐槽令人咋舌的房租。以她的收入,稍微努力一点,可以在京郊买一处不大的房产,我常劝她:买吧,就当投资。她不以为然:我又不想当富豪干嘛要投资?我想她大概不想给自己还贷的压力吧。
去年,她忽然说:我买房了。啊,这个大姐终于肯承担一个房子的责任了。“是漓江边上一个村儿里的院子。”
”你又不是桂林人!你打算老了一个人住在偏远的村子里吗?有人照顾你吗?附近有医院吗?”
“不知道,只是觉得我在那像回到家,而北京从来都没有给过我这样的感觉。”
她们都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只是普通的上班族,但在我心里她们都很成功。她们那么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别人要她要什么。对她们来说,房子只是安身的住所,不是安全感的唯一来源,更不是有没有诗和远方的前提。租房还是买房,出于自己的考量和选择,而不是环境的裹挟。
她们让我想起讲了整个明朝历史的《明朝那些事儿》结尾最后一章,没有讲任何一个王侯,而是选择了徐霞客。他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倾尽家财做一个探险者,最终也病死在探险的路上。对他的评价让我忘了这是一本讲历史的书,他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想作者没有说完的是,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前提,是有在你选择的方式里好好生存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