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放学后,我去了宇灿、琅、晓芬三位同学家家访。这是我第一次去这三位同学家。去之前在班级群里与这几位家长进行了简单联系,告诉他们今天放学不用来学校接小孩了。放学后,我带上这几位孩子一起离开校门。
第一位家访对象是琅。他家里还有一个2位的妹妹,年迈的爷爷和奶奶,奶奶和妈妈一起在家带小孩,有空的时候车裁缝,贴补家用。琅的学习都由妈妈看管,妈妈说虽然很忙,但是每天都会留出一个多小时陪琅写作业,琅比较调皮,作业不是很认真,需要有人看着。琅妈妈还特意买了一篮新鲜的草莓,硬是要我拿来。
第二位去的是宇灿家。这个学期开始,宇灿的进步特别大,他长得很高,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但是每一节课都听讲非常认真,举手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比起小时候,进步特别明显。宇灿是家里的独生子,这学期开始,一般都由宇灿爸爸接送,晚上,爸爸也是陪着一起看书。宇灿妈妈每天加班到晚上9点才能回家,非常忙。余灿爸爸每天都是先把儿子接到厂里,然后5点多下班了再回家,再做饭烧菜。今天,也是我去家访,特意赶回来的。临走的时候,宇灿爸爸一定要把家里的粽子让我带几个回家吃吃。
第三位去的是晓芬家。晓芬是一位比较腼腆的女孩,一年级开始,就表现得很独立,今天妈妈告诉我,晓芬小时候读了9个学期的幼儿园,因为要上班没空带她。家里去年又生了一个妹妹,才12个月,妈妈已经回厂里上班了,妹妹白天由爷爷照看。晓芬的爸爸妈妈在同一个厂里上班,每天都是加班到9点才回家,放学的时候先把晓芬接到厂里,然后呆到九点钟才一起回家。今天,也是因为我要去家访,晓芬的爸爸妈妈提前回家来的。知道我要来,晓芬的爸爸特意去后屋的池塘里捞了一大碗新鲜的虾,让我带回来吃。我感觉每一个家长都对我特别好,特别重视我。
今天的家访,我真实看到了家长、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他们都是淳朴、善良、特别尊重老师的乡村孩子和家长,在他们眼里,老师还是具有权威的。想起自己小时候,祖辈都是农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父母为了一个家都很辛苦。回家后,我在微信朋友圈编辑了一段话,分享今日家访的感触:
”今日家访,更加体会到了乡村家长的不容易,临近年关,很多都要加班到晚上九点,回家还得忙田里的活,杂七杂八的事情。很多时候,当我抱怨家长不管的时候,真的需要换位思考一下,并不是不管,而是生活有太多的无奈,又或许只是找不到方法。因此,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帮助与引导。试想一下,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有出息,过得比自己好。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大在农村工作,我更能理解家长的心情,更能体会到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想起我妈从小就跟我说的话“好好读书,将来可以坐办公室。”
家校合作,只有相互理解与体谅,才能走得更远~“
此消息一发,就有很多的人点赞,其中有两位家长的评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说“感谢老师的理解。”一位说“谢谢叶老师的换位思考。”这两位家长并不是今日家访的家长,但是都是平时家里农活特别忙的。看来,我的话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其中一位同事评论到: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若是继续这么自由地随孩子的心性,爱读多少便读多少,那么等孩子长大,是不是也只能和父辈一样?干着又苦又累收入又低的活?是不是在可以有选择的时候,会失去很多机会?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当初的我们那个社会了,不是只要吃饱穿暖就够了,我觉得只要想,哪怕就是每日抽10分钟的过问,关心一下孩子是绝对可以的。父母的在乎重视才是孩子心中最想要的。生活确实是不易的,但是没时间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借口罢了!
于是,我回复到:所以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啊,需要我们努力唤醒更多乡村家长的教育觉醒,想尽办法。
曾经,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也是抱怨和无奈,但是如今,我不会了,因为抱怨没有用的,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家长的教育参与,是帮助家长学习掌握一些更加科学有效的办法。
当我把今天家访的心得分享到乡村班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微信群的时候,冬梅老师回复:家校合作,从心灵沟通开始。梁霞老师回复:以前更多的是抱怨、找借口,现在更多的是改变、找方法;赵亚静老师回复:观念的转变是最可贵的,也是最有效的。陈才英老师回复:相互理解与合作,明天会更好。乡村班主任只有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才能带领乡村家长和孩子们实现更好的发展。
我觉得自己这一年多来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敢于直面问题,并且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以前更多的是抱怨与无奈,但是如今不会了。能做多少是多少吧,在乡村教育背景下,我还是追求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又可以实现乡村学生更好的发展。
最后送给自己一句话:在抱怨别人要求别人的时候,殊不知改变自己才是最有效最有用的。只有让自己成长起来,才有可能与能力带领更多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