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沟通训练营感悟 | Day13:批评
01 同样是批评,为什么反差会这么大?
在职场中,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员工 A 有一个严厉的主管,喜欢挑三拣四,动不动劈头盖脸就骂,终有一天,员工 A 选择了离职,在离职面谈的这一刻,他发现以往趾高气扬的主管,这一刻拿他什么办法都没有,还要恳求他做好交接,这个场景真是解气!
我曾经也遇到一位上级,她也是动不动就开骂,但不同的是,不管是离开公司多年,还是在公司的人,都记得她当年的教诲,很久以后跟旧同事碰面,他们大都以曾经被她骂过为荣。
同样是批评,为什么反差会这么大?到底哪里做对了,哪里又做错了? 脱不花的这一堂课为我们提点了迷津。
02 批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一谈到批评,我们都认为一个好的批评就是“对事不对人”,当我们仔细去剖析的时候,就会发现批评哪里有这么简单,而且大部分人的批评方式都是不正确的,甚至直接影响了批评和被评者的关系。
有一类领导,找到对方的问题后,喜欢通过严厉的批评给对方带来巨大压力,让对方“束手就擒”,从而达到立威的目的。但是这只会导致员工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规避风险和保护自己,谷歌曾经开展过一项为期两年的研究,结果发现,绩效最好、最具创新精神的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理安全感高,而压迫式的批评,将严重影响员工的心理安全感,打压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员工只会“看在工资的面子上”尊重你,而一旦离职,就不存在丝毫的尊重,就如开头说的场景。
还有一类人就是老好人式的领导,他们不喜欢冲突,实在看不惯了才批评两句,说起来和风细雨,被批评的人还以为问题不严重。
权威的研究告诉我们:冲突和团队的绩效是一个倒 U 型曲线的关系,也就是说,冲突过大是破坏性的,但是没有冲突也不具备建设性,就如一对从来不吵架的夫妻,大都没有美满的婚姻,有效的冲突才能促进彼此间信息的交互和沟通。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回避批评,我们的目的是要达到批评中的建设性效果,从这个角度上看,批评的起点虽然是“就事”,但关键的还是需要“对人”,不是去深究过错的责任,而是提升对方面向未来的认知和能力。
要如何做到有效的批评?脱不花给出的公式是:
批评=控制环境+定义问题+刷新动作+设定反馈点+完成重启
03 批评是一个过程闭环
从这个公式看到,批评可以拆解为五个有步骤的过程闭环。
1、控制环境
在时间上,批评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在范围上,除了特殊场景外,有经验的领导者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某一个人,因为在众人场景下的批评,不论是对与错,都会对前面提到的“心理安全感”造成额外的负担。
2、定义问题
经常见到被批评者不服的情况,这是因为批评前没有清晰定义问题,没有批评到点子上。批评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在双方信息一致的前提下才开展批评,而不是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说。这里就需要清晰地定义出问题,但这一步很容易被忽略,真正的问题大多不是看到的表象,只有找出表象背后的深层问题,批评才不会显得肤浅。怎样才算是“双方信息一致”?那就必须问清楚对方以下几点:
- 发生了什么?---- 分离情绪,搞清楚事实
- 你怎么看这件事情?---- 搞清楚对方观点
- 你尝试过什么?---- 避免后续给出对方已尝试过的方法
- 你觉得我能做什么?---- 锁定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
- 还有吗?---- 寻找其他的关键信息
3、刷新动作
在定义问题的基础上,不是揪住对方的错误不放,而是把批评翻译成可执行的具体动作,告诉对方如何做,这里要用到的沟通技巧就是“辅导”,前文有提到过。
4、设定反馈点
剩下来的两个步骤就容易被忽略了,因为大部分人批评完就结束了,被批评人到底接受了多少,并不能得知,而设定反馈点,可以让对方定期对改进行动效果进行一次通报,这样,你的批评就开始体现了“对人”成长的关注,让被批评人感受到领导的关注与期盼。
5、完成重启
最后这个也是“对人”的一个重要步骤,批评完后,不要让对方带着沮丧的情绪离开,而要重启对方的情绪,营造积极的情绪。做法就是批评的最后一句话,要让对方说,而不是批评者说。可以是请对方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对未来设定一个目标,让对方对自己有更多的掌控感。
04 批评既是对事,更要对人
原来,批评并不总是得罪人的事情,如果我们做得好,分分钟可以给自己的领导力加分,回顾我以前的那位上级,她曾经说过:
我每次说你们,都是在往你们口袋里塞钱
每一次被她批评,除了沮丧和忐忑,更感受到她对你成长的期盼,我也总会憧憬未来向她展现自己成长后的那一刻。
总结起来,批评表面上看似冷冰冰的就事论事,但是其背后,则是对情绪的把控和管理,控制环境确保降低批评产生的负面情绪,定义问题确保就事论事的精准定位,刷新动作给予对方有效的辅导,设定反馈点把目光聚焦在未来的改进而不是过去的错误,完成重启则给对方刷新积极的情绪。
说到底,批评不仅“就事”,更是要“对人”的,只要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期盼,批评不会是一场冷冰冰的沟通,相反可以增进双方的关系,体现出应有的温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