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有企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年轻时提出了一个问题:
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中,所有的服务可以经过市场获得,为什么还要有企业这种组织形式?
比如我今天需要一名工人做焊接,完全可以去劳务市场上找到一个,明天需要一个秘书来记录会议,也可以去临时找一个。为什么要通过企业这种组织形态去把大家联系到一起?
交易成本理论
科斯最终是用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理论来解释的。斯科认为,是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太高,所以企业主和雇员间通过长期雇佣合同来降低交易成本,这个是企业这种组织形态之所以存在的缘由。
他也顺便把企业扩张的边界给解释了,即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如果高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就不应该扩张了。这里所谓交易成本是指“利用市场的交换手段进行交易的费用”,包括提供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和执行合同的费用等。
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内部交易成本的高低实际上决定了企业的生死,然而交易成本在企业的财务报表里面是隐形的。在财务报表中,你大概可以看到原材料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等等,但很难分出来一个交易成本。
比如企业的采购成本,大部分人只注意到合同上的采购额度,很少有人关注讨价还价(Barging)也花费了成本。比如采购价值100万块的设备,用了3个高管去和供应商去谈判,花了3天时间,砍下来了3万块,表面看是赚了。如果仔细看看,高管的年薪是50万,人力成本大概要乘个1.8,也就是90万,平均到每个工作日大概是4000块,0.4×3×3=3.2,也就是花了3.2万去换来了3万,而且供应商还很不爽,会想办法在后继过程中偷工减料。所以考虑进交易成本的采购过程,就变得不是太划算了。
还有监督成本也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一件事交代给小明去做,但又害怕小明偷奸耍滑,于是派小黑去监督,很少人意识到,其实监督也是要有成本的。比如小明的工资是200块/天,小黑的工资是400块/天(监督者通常工资更高),假设小黑可以监督8个人,其实让小明干活的成本是250/天。那么可能不如花240块雇佣一个可以自我管理的小亮更划算。虽然从单位工资来看,小亮高出了小明20%。
科斯对交易成本的另外一个比较拗口的定义是说:所有在一人制社会中不存在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我认为这个版本其实更准确一些。
如果团队内部沟通不畅,一个团队的生产力不一定比得上一个人,那么沟通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
如果你完全不信任一个人,那么你很难与之合作,这个时候,不信任作为交易成本是趋向于无穷大的,最终干脆导致交易无法进行。同一件工作,你当然更青睐与签了长期合同的同事来合作,而不是市场上拉来的陌生人。
销售人员的首要目标是获取客户的信任,如果客户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建立的话,后面的交易当然无从谈起。所谓“先做人再做事”的实质也是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来降低交易成本。
如何判断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如同空气和水,你平时几乎感觉不到它,但它又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可以决定你的生死。
如何判断内部交易成本的高低呢?其实有两个指标可以很方便的看出来,一个是公司管理层召开会议的时间长度,另外一个是组织机构的管理层级数量。
会议是一种低效的沟通机制,而引发这种低效沟通的原因通常是因为正常的沟通渠道的不畅通。组织内会议时间越长,说明组织内沟通的成本越高。
组织的管理层级多说明的其实是企业管理授权的不足,管理层不信任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但结果是管理层级越多,决策链就越长,决策速度就越慢,内部交易成本就越高。
怎么降低交易成本
那么如何降低交易成本呢?其实也没有太多捷径,一方面,需要在企业内部推动透明、坦诚的企业文化,管理扁平化减少层级,另一方面,则需要流程规范化和信息化,最终才能达到降低内部交易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