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7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对一个人应有的良好品行做了一个全面而又精准的阐释。
君子,应当是以德服人的,因此君子应该“重”,然后才有“威”。重貌、重言、重礼、重行......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庄重周全,才能算做是自重的人。只有做到了庄重自持,才有钻研学问的道德基准,做的学问才能牢固在心。先沉稳庄严,再树立威信;先学会做人,再来做学问,是孔子心中的“君子之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威”和“固”呢?
首先是要忠义守信。“忠信”二字从古至今被人崇尚,也通常是文章中正面人物所必备的特质。而究“忠信”本意,则可属于“仁”,即孔子的核心思想。因此,广义的忠信有资格成为孔子心中的君子之本。然后要做到慎重交友。至于“无友不如己者”的含义,学者们对比颇多争议。我认为不管怎样理解,都离不开“取长补短”的意思。与人交友,是为了从朋友身上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或者说是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外还有一点,就是知错能改。古语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要避讳过错,反要达到“闻过则喜”的境界,才更有可能提升自己。
《论语》这一则,提出了庄重立信,认真学习,忠实守信,慎交友、交良友,以及知错就改的一系列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值得人们深入探讨与自我反思。
au�?�0�%